精心整理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
让更多人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生命。
问题2“你的朋友或亲人向你借钱(数额较大)时你是否会要求对方写欠条”。
目的:考察公民在经济理财方面的法律意识。
存在问题:对于欠条的正确使用还存在误区,也有人认为熟人之间使用欠条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更有甚者怀疑欠条的法律作用。
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大多数人对欠条的理解和使用还是正确的。
但是在这里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在法律中有关欠条的相关规定。
在我国法律中规定有效,借条可以做为合法的证据使用。
我国《民法通则》第七章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时起计算。
但是,从权利受侵害之日起超过20
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希望大家在遇到此类问题是能够正确的书写使用已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有关的宣传力度。
问题3“你认为现在打官司是靠法律还是靠金钱人际关系”。
目的:全面考察我国公民对我国法律制度的理解。
存在问题:不少人认为打官司难,诉讼难,民告官难,打官司成本高,执法不严,没有关系打不了官司,还有人认为打官司是有钱人的事与平头百姓无关。
我们可以看见的是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加深,但是摆在我们法律工作者学习者面前的问题仍然很艰巨。
法律应有“至高”的权威。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期望法律的权威高于一切。
大家说,一个国家机器为了正常运转,必须有一种权威,这个权威只能是“法”而不能是“人”。
人们从内心要求法律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处于最高地位,一切社会组织及个人都要服从法律,任何人
都要
“拿
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有些人面对问题还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私了的观念。
对于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行为,有的人还有着武力解决的观念,不能理性的处理问题。
社区在居民普法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作为社区应该发挥社区的优势,做好对居民的普法教育。
社区对于居住在城市的居民非常重要,因为随着社会职能的不断改变,居民的生活重心逐渐以社区为中心,所以,法律进社区显得极其重要。
只有法律进社区,才能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
法律进社区工作,就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的社区法律服务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律服务进社区”组织载体的培育和建设。
可以组织律师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等专业法律人士做好“法律进社区”,以及大力组织和发展
社区志愿者队伍。
“社区是个家,建设靠大家”。
要努力号召和动员社区内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热爱公益事业的在职和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公证员和大中专院校的法律专业教授、学生积极参与法律服务活动,建立一支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
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以社区为依托,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
法律进社区,社区将从三类人群进行普法教育,从而提高居民的法律的意识。
(一)法律进社区——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刻不容缓
社区要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为全民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常抓不懈;适当地组织青少年在寒暑假,开辟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
利用多种载体营造法制氛围,通过组织法律学习兴趣小组、组织民警讲法制课、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进行法制教育,既可巩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成果,又可以培养
大量下
形式能帮助到公民了解法律,从而去学习法律。
法律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己。
因此,法律应有至高的权威;法律应有至尊的地位;法律应有至贵的价值;法律应有至诚的信仰。
随着近年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法律对于中国公众来说已经由远而近,由陌生到熟悉。
通过这次调查,使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法律的学习者应该做些什么。
更使我明白了作为未来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法律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
大家普遍认为,在我国,法律应该是人民的意志、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和充分体现,它应具有极大的权威和尊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
当然,实现上述愿望,还有一个过程,需要提高立法质量,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治观念,
让全体公民真正理解法、接受法,引导群众珍视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更重要的是,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必须严格执法,切实服从并积极维护法律的权威,从而坚定人们对法律的忠诚与信心。
调查人:吴秀芳
日期:201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