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摘要:2008年7月15日-20日,通过对我社区路过的行人,有老师,干部,学生,以及过往的农民的问卷调查,经过统计之后,得出的统计数据显示:公民的法律意识虽有了较大的进展,表现出对法律的渴求。
有92.11%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而且有45.11%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
对一些事端,也选择了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但相对的,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比较弱,知识也比较缺乏,从数据上看,大家都8没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许他们觉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问题,也有可能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让他们认为权利比法律有用。
有一半以上的人主张私了等等。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从而了解现今公民的法律意识情况,为开展公民的普法教育工作服务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2008年7月13日至20日
调查范围:路口(路过的行人丰富,是个城乡交叉口,比较好的反映了中国人口结构现状)
调查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情况
调查过程:(右侧附有统计数据)
性别:年龄:职业:学历:
1、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A.非常有用45.11%
B.一般35.71%
C.基本没用 6.02%
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11.65%
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上48.12%
B.报纸上16.54%
C.网络30.34%
D.其他5.00%
3、你认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年遇到法律问题的频率为:
A.a、20次以上5.26%
B.b、20次——10次6.39%
C.c、10次——5次21.8%
D.d、5次以下50.75%
E.e、0次16.17%
4、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50%
B.用武力解决6.02%
C.通过关系解决. 15.79%
D.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16.17%
E.根本没有在意过9.40%
5、当今虽然是法制社会,也存在着家庭暴力、婚姻财产纠纷等很多问题,你认为:
A.清官难断家务事74.05%
B.清官易断家务事25.95%
(1)、如果你选择了A,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规不健全30.70%
B.群众的法制意识不强29.57%
C.法官的职业素质不够高 4.01%
D.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35.21%
(2)、如果你选择了B,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规健全52.6%
B.多年的普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9.40%
C.法官能够正确地把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15.41%
D.一切问题在法律面前都能够得到解决3.38%
6、假如你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时,你会如何去做?
A.出声制止,维护自己的权益49.25%
B.用适当的方法让他得到惩罚28.95%
C.瞪他一眼,然后换个地方或下车20.31%
D.默默的离开,不敢出声。
3.38%
7、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吗?
A.希望92.11%
B.不希望7.89%
8.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偷正往路人口袋里偷东西,你会:
A.明哲保身,视而不见25.34%
B.立刻告知被偷者33.67%
C.打电话报警40.09%
9.你急需辆自行车,一天你恰好在街上见到一辆自行车在卖,价钱很便宜,你也很喜欢,但车子似乎来路不明,可能是偷的,那你会买吗:
A.会40.67%
B.不会59.33%
10、你买了某种商品但你后来发现被骗了,你会:
A.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70.74%
B.以此为教训,不做任何行动18.67%
C.到该商场骂他们一顿10.59%
11、如果你购物时商场保安人员无理搜查你随身携带的物品你会:
A.拒绝,强烈抗议38.85%
B.忍让,不跟他一般风识,但以后再也不来这里购物10.98%
C.找商场领导或消费者协会解决50.17%
12、你是否闯过红灯:
A.有,经常50.89%
B.没有9.67%
C.有,但很少39.44%
13、你对法律知识了解有多少?
A.该了解的都了解了35.73%
B.不太了解40.21%
C.不了解24.06%
14、当碰到纠纷时,你倾向于
A.私了65.13%
B.去法院解决34.87%
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虽有了较大的进展,表现出对法律的渴求。
有92.11%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而且有45.11%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
对一些事端,也选择了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但相对的,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比较弱,知识也比较缺乏,从数据上看,大家都没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许他们觉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问题,也有可能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让他们认为权利比法律有用。
有一半以上的人主张私了等等。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我国,公民维护自己权益的机构较少,途径单一,程序复杂。
然而,往往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都是生活中简单的权益受损问题,对于采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采用诉讼的渠道来解决问题机会成本太高,因此,人们往往采自认倒霉,吸取教训,吃哑巴亏以后再不与之有接触来防止自己的权益再次受到损害。
从调查的对象来看,年轻一代法律意识明显强过年长者,尤其是大学生和青年工作者,这也体现出从小就抓法制教育的成果。
受教育程度高者明显强过受教育程度低者,后者往往
不太信任法律,妥协性强,存在着所谓“厌讼、无讼”的思想,这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还是任重而道远。
调查感悟:
我作为一名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教授了我们许多经济现象,现象的成因以及所带来的结果。
在公民进行各种经济行为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利益受到侵犯的事,那么,只有依靠法律这个有力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才能杜绝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使社会更加有效的运行。
法律是人民各种行为的保证,同时,也是一种约束,只有具有健全的法制,社会才能健康、有效、持续的运行。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也锻炼了胆量,口才。
学会了怎样与人交涉,如何准备调查表,如何有效的开展一项调查活动。
特别是要仔细计划,周全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而且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因为任何一项工作并不是你去做就能成功的,并不是每一次付出,都能获得回报; 并不是每一滴汗水,都能得到酬劳; 并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能被成功拥抱,但我们一定要有愈挫愈勇的精神。
现实事例:
我在今年3月14日在网上购买了四本书,合计178元,(含运费),在我挑选书的时候,曾和商家协商,购买的所有书一律正版,但是,当书到手以后,我一看,书字迹模糊,画面不清,纸张恶劣,一看就知道是盗版,但是,在和商家通过网络交涉的时候,他们态度恶劣,散漫,不愿与我退书,而我作为一个学生,并不知道该通过什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况且,那些书是我五月考试用书,即使他们愿意与我更换或退货,来回邮运周转将近半月,再买书的话,我也付不起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就自我安慰说:接受这个教训,下次找熟人帮我,再也不上这个网店了。
在我的同学当中,还有很多和我相似的例子,她们要么是退货,要么这次先不计较,和我一样,不想花更多的精力去找处理这件事的方法。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市场没有良好的监管措施来规范不良商贩的行为。
第二,当侵犯利益的事情发生时,。
没有简介有效的申诉渠道来方便快捷的处理这个事件。
第三,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比较薄弱,没有保护自己权益不受侵犯的强烈意识
建议:在社会转动运行的过程中,公民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接触,交换,难免会遇到各种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例,我国在法治社会建设的道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许多方面的法律仍需完善,例如,网络交易。
对于网上购物,国家需要设立有力的监管机构来保证信誉,另一方面,还要规定惩罚机制。
当出现假冒伪劣商品时,要给予商家适当的处罚。
例如,赔偿一定数目的金额来弥补客户各方面的损失,假一赔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