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人类并非生而就平和自信。
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就已开始担惊受怕。
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bēng kuì。
恐惧是人类工作和休息的天敌,面对它,人类学会用勇气来针逢相对。
但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
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
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质正在于此。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襁褓行将就木ēng kuì携手(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
(3)文中“行将就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散文,完成小题。
五台山的白杨陈奕纯人世间最美丽的是什么?一眼之间的美容易发现,然而凡是大美,总是无形地隐藏在事物的深处,必须用心深谙其神韵。
在豫中平原,在黄河古道,你常会一眼看到广袤的成片成林的白杨树,旗帜一样飘扬在大地上,尽情地展示生命的蓬勃与妖娆,成为一道道景观。
但是,最美的白杨树,在五台山上。
五台山的殊像寺山门外的一大片开阔地上,便长着一簇高高的白杨。
这十六棵白杨树的根部紧紧地长在一起,到半空后逐渐散开,越向上越疏放。
远远望去,就像盛开的莲花。
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显得格外圣洁美丽。
春天或夏天到五台山,你看到白杨树的每一根枝杈都沐浴着阳光,每一片叶子都碧翠油润,每一棵树都毫不懈怠地送给人们清荫。
深秋,白杨树经历秋风的萧瑟,汽车从白杨林里穿过,那纯净的金色紧紧地吸引着你。
山道弯弯,十米一景,一弯一色,道道山谷,白杨树像列队的士兵,在你的眼前昂首相送。
脚下的金子哗哗地随风飘舞,或者厚厚地铺在地上。
空中飞舞如蝴蝶般的叶子,像一路歌声护着你的车送你下山。
我把发现美的眼仰视睛空,心中万里无云。
我把美的视角投向深层,打捞起自身的灵性,我有新的发现。
人类的铺张,是放纵欲望;大自然的铺张却是施与众生。
如果我的眼睛承接了大自然的铺张,心中的欲望就会淡化、消融,看世界的眼光视角就会不一样。
我仰望着白杨树,看它铺展在空中的华美,我的心如清风中的睡莲,一瓣一瓣绽放,芬芳的心香在弥漫,随之一股豪迈的气息,在胸间激荡升腾!忽然之间,我心生一种激情,我多么想铺展开一块硕大的画布,把五台山这样的高天静地淋漓地挥洒出来!我走出了草木葱茏、河水轻盈的山谷,奔向高高的大台。
山巅之上,草木稀疏,这里全然没有了山下游人如织的景象,这里是清冷的。
一条白亮的路,如手势,如隐语,如画,如诗,指向山巅之上的大台。
一个人,两个人,或三四个人,走在路上,这里没有喧哗,没有言语,人们都在默默地走。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人在无声的时候,是在走向回归,是从喧嚣的热闹中,反观自身。
一个人,一袭明黄的长袍。
他三步一卧,犹如婴孩扑向母亲的胸膛,肢体匍匐在大地,目无外物,那肃穆,那谦卑,只向天地。
行走的人,被他慑住,痴痴地望着,似乎他的身上有一股威严,有一股不可窥测的神圣。
人们只是静默地看他,大声喘息似乎都怕惊扰了什么,举手投足都怕亵渎了什么。
这行走在路上的人,摒却尘嚣,让自己的心沉淀,寻找到自己。
这样的时刻,身外的事物是美的,自身是美的。
这个时候,你才更清楚:看到了自己,才能够看到一切的美。
五台山,这里的宁静,这里的氛围,让人慢下来,静下来。
让人的心打开,打开才能够让人张眼看天地大美,才能够看透世道人心的良善。
因而,我才重新看到那十六棵白杨,我才能够看到一坡一弯的白杨。
白杨,它的根脉深深地抓向大地,它才有飞扬于云霄间磅礴的大美。
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
尼采说:“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是啊,人,有那匍匐大地的谦卑,才能够倾听天地人心的丰厚与沧桑。
我每来一回五台山,心就有一次醒悟和提升。
所以,我一次次地登临五台山,一次次地仰望这里的白杨。
2 . 根据文章,完成关于五台山白杨树形象的填空。
树根:密密生长,紧紧相连树冠:(1)___________枝叶:(2)___________(3)___:金色纯净,随风飘舞3 . 第二段写豫中平原、黄河古道的白杨有何作用?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A.突出白杨树“尽情地展示生命的蓬勃与妖娆”的特点。
B.衬托五台山白杨具有“必须用心深谙其神韵”的大美。
C.为了说明这两处白杨也有“隐藏在事物深处的大美”。
D.为作者的“一眼之间的美容易发现”这句话提供依据。
4 . 第七段中画线句中两个“铺张”的含义有何不同?5 . 结合文章,理解“我每来一回五台山,心就有一次醒悟和提升”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说“勤”林家箴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
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②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
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
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③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④勤出聪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
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
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
⑤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
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
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
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6 . 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7 . 请用“∥”为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画两处)①②③④⑤8 . 请为第③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论证“勤出成果”的分论点。
9 .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0 . 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名言,前后两处作用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三、句子默写11 . 古诗文内容填写。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2)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3)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4)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
(李商隐《贾生》)(5)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6)刘禹锡《陋室铭》一文,除了正面描写“陋室”外,还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古代名贤的居室相类比,突出陋室主人之“德馨”。
四、课内阅读阅读题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 . 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2)欣然起行(3)相与步于中庭13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五、名著阅读名著阅读15 .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者撷取了很多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其中《藤野先生》《故乡》《琐记》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在父亲临终时照习俗不断呼叫他是“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
C.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D.《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纯朴善良,具有进步思想的先进妇女写活了。
16 . 《朝花夕拾》中,童年鲁迅对下列这些书持怎样的态度?请任选一项说明理由。
A.《鉴略》B.《二十四孝图》C.《山海经》我选。
童年鲁迅对这本书是的。
因为六、综合性学习17 . 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江都区国际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幅书法作品,请指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字体,并结合字体特征说说你喜欢哪一幅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达“自强不息”含义的名句,请你举出一例并说说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