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文化与礼的运用
行的。
礼的含义——
尊重 谦卑
礼的精神——
中国古代礼仪分类
吉礼:指祭祀的礼仪,意在祈求吉祥。 凶礼:包括丧礼和荒礼 军礼:礼乐与征伐,缺一不可。军队的组建 管理离不开礼的原则。 宾礼:天子、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 嘉礼: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贺庆之礼 的总称。
一、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 祀典礼。《礼记· 祭统》:“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 ——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 师。以上是祭祀天神。 ——祀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以 上是祭祀地祗。 ——祫(xia2)祭、禘祭先王、先祖;春祠,夏禴、 秋尝、冬烝等。以上是祭祀人鬼。
二、嘉礼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 仪。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 射之礼;飨燕之礼;脤(shen4)膰(fan2) 之礼;贺庆之礼。
诞 生 礼
冠 礼
三、宾礼
宾礼为接待宾客之礼。 ——朝觐之礼。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 ——会同之礼。 ——诸侯聘于天子之礼(藩国聘使朝贡进表) 。 ——诸侯遣使交聘之礼。 ——相见礼
诞 生 礼
求子仪式 孕期习俗
庆贺生子
报喜、命名、满月、百日、周岁等
诞生礼的内容 产妇: 祈子、孕期禁忌、临 产禁忌、分娩后坐月子 婴儿:诞生报喜(男悬弧、 女设帨)、洗三(三盆水)、 满月、百日(送礼送衣,见 舅)、周岁(抓周)、取名。
抓
沐 浴 书 学者 专家
周
意义
设计 建筑 富有 聪明 计算 尺
仪
“仪”在甲骨文中写成“義”,到西周时 “仪”与“义”才区分开。“仪,度 也。” —《说文解字》,即仪式仪节。将 “礼” 和“仪”连用始于先秦的《诗经· 小 雅·楚茨》(“为宾为客,献筹交错,礼仪 卒度。”)。 “礼仪”意即在敬神祭祖时,要怀着虔诚的 心理,认真地履行每一道程序,并把握好分 寸。特点:重心诚。
中国传统礼仪
主讲教师:周
礼——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钱穆: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礼是 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治国方略走向礼治是历史的选择。 周公制礼作乐,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荀子: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 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 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 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
礼仪类别
(一)传统人生礼仪
阶段 出生 成人 结婚 死亡
人 生 起 点
仪礼 诞生礼 成年礼 结婚礼 丧葬礼
人 生 终 点
人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与之相 适应的仪式和礼节
人生礼仪 1、诞生礼仪。主要有:求子仪式、 洗三仪 式、“满月”礼、“百岁”礼、“周岁” 礼。 2、成年礼 我国古代的成年仪礼,主要是“冠礼”和 “笄礼”。 3、婚 礼 主要有:三书六礼、花轿迎亲、拜堂、宴 宾、闹洞房、合卺、结发及洞房。 4、丧葬礼仪。主要有;停灵、出殡、下葬。
宴请
主人请,客人辞让,主人固请,客人动筷。 主人不动杯,客人不能先动杯。主人劝酒, 客人动杯。客人可以先敬主人以表感谢。 接风、洗尘、饯行 汉东西别坐,隋唐始用小方桌,但不同餐具 。清朝普遍用大圆桌。
称谓
家、大(家父家兄) 舍、小(舍弟舍妹) 令、外、人(令堂、令阃) 夫人(尊称非谦称)(拙荆、贱内、内子) 乃师、乃翁(第二人称) 兄(泛化,亲切,。同时衍生出“先生”这 个意思,如年兄年弟冰心称女记者为兄反被 误会。)
冠礼仪式进行的程序: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 2.就位: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4.就位:冠者(笄者)走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 宾客行揖礼。 5.宾盥:正宾洗手做准备。 6.初加:正宾跪坐下为冠者(笄者)梳头加(笄)。 7.一拜:冠者(笄者)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 是第一次拜,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正宾为冠者(笄者)着帽(簪上发钗)。 9.二拜:冠者(笄者)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 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二)礼仪的引申义——基于古人的理解
1、“礼”的引申义
(1)诚敬。 (2)秩序。 (3)规则。 (4)风俗。 2、 “仪”的引申义 (1)法度。 (2)合宜。 (3)仪表
礼的起源
“礼仪”主要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即古人 为祈福而进行的敬神祭祖活动。 “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对人, 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等仪制”。—— 郭沫若:《十批判书· 孔圣的批判》
一、礼仪的定义
(一)礼仪的本义——基于词源学的解 释
西文中,“礼仪”一词源于法语etiquette, 原意是上面书写着进入法庭所应遵守的规矩、 秩序的长方形纸板。该纸板被视为“法庭上 的通行证”。进入英语后,就有了规矩、礼 节、礼仪的含义。特点:重规矩。
汉语中, “礼” 和“仪”最早是分开 使用的。“礼” 字的原型起自甲骨文 “豐”(即丰,表示两块玉盛在器皿中 的。王国维认为,这是禮字的前身)。 与“豊”字形相近,同指祭祀用的器皿 ( “豊” ,行禮之器也。—《说文解 字》)。《说文解字》解释:“禮,履 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 指 用盛玉的器具祭祀神和人的活动,即敬 神敬祖。
物品 意义 物品
笔墨 作家 钱币 画家 印章 大官 算盘 从商 葱 蒜
稻草 农事 听筒 刀剑 军官 芹菜
医生 勤劳
二、成人礼
大 陆 与 台 湾
日 本 与 韩 国
丁亥年(07)大雁塔成年礼:加冠 及笈
冠礼的准备
1、冠礼的年龄和时间:
《礼记· 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 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冠礼基本上 在此时举行。
自称、他称及中性称谓 自称(谦称) 个人 姓名 鄙人、小弟、愚兄 鄙姓、贱姓 老婆、贱内、„家的 小儿、小女、犬子 舍弟、舍妹 卑职 愚见、拙见 他称(尊称) 您、您老、先生、阁下 尊姓、贵姓 中性称谓 本人、你、同志 我姓、你姓、本姓
父母
妻室 子女 亲属 工作 意见
令尊、令堂
夫人、太太 令郎、令爱 令弟、令妹 尊职、高就 高见、尊意
六礼
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 六 礼 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 月日。 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 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又叫纳币。 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 其同意. 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对后世影响很大。
礼与俗
什么是俗:俗,习也。指人们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 从俗到礼:在因俗制礼的原则下,儒家制定并推行 了一系列的礼仪(如冠礼、婚礼) 礼与俗的区别
俗是特定生活圈内的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范围一般
不大。 俗是大众层面的文化,主要依靠强大的生活惯性来传承。 俗是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经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高度论 述过礼与俗的问题。他指出:“在西方语言中没有 “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风俗 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 是其影响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 “所谓乡俗、风情、方言只代表某一地区” “中国人不管来自何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2 、举行冠礼时所穿的服裝 :
正统的传统汉服。
3 、冠礼在仪式中的体现 。
筮的 占 过 要通 子 日 选吉 礼的 要 冠 以 行 ,举 之所 礼 子 冠 日 定。 确定 决 要 。 意 , 端 随 先 开 得 首 的 通知 不 好 天 • , 良 三 择 个 前 选 形式来 冠者从此有一 的父亲,要提 。 望 礼 者 观 礼 来 冠 日,希 前 位 时 作为 一 届 , 择 们 后 选 他 请 确定 友中 邀 期 僚 , 必 日 有 友 宾 所 • 朋 正 从 、 , 僚 日 法, 之 方 礼 的 各位同 冠 ,主 筮 , 定 占 宾 确 过 正 的 一经 次通 冠 选 再 加 人 人 之 任 , 此 担 以 除 • 主 人 所 。 的 , 请 重 德高望 否则不能成礼 家中作特别邀 加冠的助 宾 , 宾 正 场 正 助 到 往 须 即协 天前 , ” 一 者 前 人要提 特邀一位“赞 要 外,还 手。
法家:商鞅刑九赏一,申不害驭民术,建 考核制度。慎到“事断于法,官吏守法。 国君要利用势(权势)。韩非善于用利, 用威。 秦二世而亡,引发汉代争论。贾谊《过秦 论》:礼禁于将然之前,法禁于已然之后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礼主敬,礼记“无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 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 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主博爱:“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 礼节人情“发乎情,止乎礼”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礼乐兼修: “礼,外也。乐,内也。礼乐共也。” “大乐与天地同和”。 礼的主要精神:和(秩序)敬(诚敬)
秘鲁8M跳崖礼
加拿大吞蜥蜴
刚果 锉牙礼
瑶族度戒跳云台
日本耐寒节 冰水洗礼
苗族上刀梯 下油锅
结婚礼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 重于丧祭……” ——《礼记•昏义》 六礼 纳彩 问名 纳吉 纳征 请期 亲迎
“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 下以继后世也。” —— 《礼记•昏义》
三书六礼
聘书:男女双方在订婚时男家交予女家的 书柬,用作确定婚约。 礼书:男家在过大礼时女家的书信,详细 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迎亲当日,男家送给女家的书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