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新生学法指导

初一新生学法指导

初一新生学法指导(转载)
同学们由小学升入初中时,心情是兴奋和期盼的,你们对未来的中学学习生活充满好奇。

几乎每位升入初一的同学都认识到了上好初一年级的重要性,都会暗下功夫,一定要在新环境里从零开始,好好努力:小学优秀的同学,决心在中学仍然走在队伍前列;成绩中等的同学也暗暗努力,争取做个优等生;成绩较弱的同学,也深信自己的潜力,发誓要打个翻身仗。

然而,许多雄心壮志的同学,在上了中学一两个月,就开始陷入“三难”局面,即心理上难以承受、知识上难以掌握、生活上难以适应。

因此,要顺利度过小初衔接期,上好初一年级,就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决心上,要了解一些上好初一的必备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认识小学与初中的不同升入中学,面临的是学习中明显出现很大的变化:教材多、课程多、任课教师多。

学习科目从小学两三门课增加到了近十门,每科都有专门的授课教师,每科都很重要。

原来小学一册书的内容到了初中甚至还不到一章内容。

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大堆学习任务,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时常感到手忙脚乱,难以适应。

与小学相比,中学教学学科种类多、内容覆盖面广,课堂教学密度大,刚入学的初一学生如果仍从兴趣出发,只是重视自己喜欢的课程或是自己喜欢的任课教师的课程,就会给以后的学科不平衡埋下不良的种子。

如何从被动地接受知识逐步过渡到为社会理想、人生理想而主动地学,如何从仅凭兴趣驱动到逐步明确并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历史责任感。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加强记忆,学生的思维方式停留在形象直观阶段,学习方法较为单一。

到了初中不仅学科增加了,而且内容也深化了,部分科目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分析、运用。

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要求从原来的感性思维逐渐向抽象理性思维过渡。

例如语文的一篇课文,小学时候要学习一个星期的,而初中可能只用一、两课时就完成了。

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也会有很大差异: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少,留给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多,中学课堂教学任务多课堂密度大,留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少。

对学生来言,课前的预习、课堂听课的专注程度、课后的自我复习总结能力等方面的衔接上又出现了一大陡坡。

♦心理素质要求差异大
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较为紧密:课间、自修时间、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的组织与参与等等,教师几乎都与学生紧密相处。

小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去告老师。

”但是到了初中,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更强调学生自治:同学之间的小小矛盾与冲突不再上交到老师处、自修时间由班干部组织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学校的各项活动,教师都会放权给学生。

突然之间从被无微不至的被呵护者上升到真正的主人翁,学生的心理适应上出现了一大陡坡。

二、迅速调整自己,迎接新的挑战
1. 心中有打算,行动有目标
结合实际情况,在第一周就逐步定下自己的打算,明确自己行动的目标,包括初中阶段的总目标和具体的学科目标。

有的学生目标很明确,懂得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但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学习中目标还不太明确,而有没有目标对孩子同学们来说是有很大关系的,有的学生进入中学后还像小学那样,处在半玩耍的状态,那么他学习的收获可能就不会那么大。

在新的学习环境制约下,初一学生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过程。

积极努力,学习方式过渡快的学生能很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取得学习上的主动;学习方式过渡慢的学生会出现学习成绩下滑状况,甚至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掉队。

2. 定好一日生活制度,开始建立新的习惯
♦预习的习惯。

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

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

随着中学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

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

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

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课后复习的习惯。

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

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

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习上有困难时不能动辄请求家长帮助,而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样才能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及时改错的习惯。

准备一支红笔。

随时改正自己练习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认真书写的习惯。

相当一部分孩子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

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

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

因此,重视书写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还能促使自己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

进人中学后,每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具备观察力。

语文的写作训练就不用说了;数学的能力培养要以学生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基础;物理的实验和化学的演示都离不开精确的观察;生物则要求学生对生命现象和动植物进行持久的观察。

这些观察要求学生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光看不想难以得出结论,因此,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

同学们应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开始观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

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

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要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

♦养成有条理的习惯。

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

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
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

建立“备忘录”,初一的功课多,要求也多,因而易于忘记。

准备一个专用的“备忘录”,将需要做的事情记上去,时刻提醒自己完成任务。

♦一定要信任自己的老师,与老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伙伴关系,上好第一节课,每位科任老师一般都会用最精炼的话,介绍学习该学科的好方法。

认真听好这些要求,不但有利于今后的学习,还能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

♦高质量完成作业,把每一次作业当作考试对待,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不轻易求助别人。

♦放学后直接回家,抓紧时间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及时告知父母当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三、合理运用时间
进入中学阶段后,如何合理运用时间,怎样提高学习效率,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很多学生在智力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的差异就可能非常大,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从初一入学时,就应该把提高学习效率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去重视和有目的的培养。

只有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利用时间,才会有比较高的学习效率。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同学们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取得优异成绩的几个关系,即目标与毅力、成绩与挫折、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

最后希望同学们以“今天我以八中为荣,明天八中以我为荣” 的校训时时勉励自己,并祝同学们在八中这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校园里度过美好、难忘、有收获的三年学习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