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之文学与音乐
《春江花月夜》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孕育出来的人类宝 贵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艺术表现手段不一样, 但表现的都是一种美,一种人类美好的情感。 音乐本身表达情感和思想很抽象,但很强的生动性。文 学表达情感和思想更清晰但生动性较差。这样以音乐渲染文 学,以文学来解释音乐,就达到了相融合的效果而歌曲也就 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来自
第五段“水深云际”:描绘了波浪汹涌,连绵起伏的景象,洞箫吹奏出 一串节拍强弱倒置的新奇旋律,当进入这一段时,插入一个新的音乐素 材,琵琶、二胡和大胡在低音区齐奏,音乐浑厚深沉;忽儿琵琶悠然高 奏,飘出一串轻巧透明的泛音,加之二胡、古筝的长音颤奏,勾画出了 一幅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的美景油然而生,使人顿时心旷神怡。这是一个特殊的段落。成为插部。 前半部分是一个与族体无关的新的插入性对比段落。旋律在琵琶的低音 区演奏,气息绵长,效果奇特。由于这段音乐加入,使全曲的布局出现 了较大的跌,增加了音乐表现的幅度的情趣。 第六段“渔舟唱晚”:旋律在主题的基础上变化为歌唱性、戏剧习惯的 效果,萧和琵琶的每句最后长音中,其中乐器接上齐奏,好似渔歌四起, 渔翁与游客应声对答和唱,有趣地表达了人们尽情的欢乐兴奋之情。 第七段“回澜拍岸”和第八段“桡鸣远濑”,表现了江水四荡,浪波击 岸以及远处传来橹浆击水的声音。 第九段“< >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节奏由慢渐快、由强而弱, 乐器不断加入进来,生动地体现了归舟的橹声、水声、人声交融在一起 的欢乐情景,音乐到达高潮后,又恢复原速,转入尾声。归舟远去,江 上明月深情地照着一江春水,万籁俱静,一片幽静,使人沉湎于诗情画 意之中。
诗歌与音乐密切联系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可见,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早期,诗乐舞是结合在一起 的。当然,在国外诗与乐起初也是同体而生。如在古希腊, 诗即是乐,乐即是诗,合二为一,古名诗乐。不仅诗配有乐, 吟唱时要用乐器伴奏,而且诗中有乐,诗文的创作要根据一 定的声韵与格律,其自身结构就具有音乐成分。
从《春江花月夜》看文学对音乐技巧的吸收
《春江花月夜》读起来朗朗上口,感受起来意
境深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流传千 古,具有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她很好地 将文学与音乐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完美的和 谐统一,给我们极高的美的享受。
一,结构——文学对音乐技巧的吸收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分为多段的乐曲,全曲采用我国民族音乐 传统中“换头合尾”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展衍,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在统一中充满了无尽的变化,取得了完美无暇的艺术 效果。全曲的第五段是一个插入部,其余个段都是主题的呈示和 变奏,乐曲共分为九段: 第一段“江楼钟鼓”: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以特定的手法模拟 “鼓声”开始,接着有萧和筝奏出轻巧的波音,速度由慢渐快, 恰似那春风吹拂下的江水涟漪,又仿佛是远处回来的钟声。 第二段“月上东山”:在主题音调的基础上,音乐恬静开阔,描 绘了夕阳西下,明月升空,江波荡漾的清丽意境。 第三段“风日曲水”:音乐略为热情欢畅,表现了水光波动,繁 星闪闪的美丽夜色。 第四段“花影层叠”:琵琶用滚奏、轮指的演奏技巧表现陈陈清 风吹拂了江畔柳丝,葱葱花木婆娑起舞,船浆划碎了将中倒影, 月色蒙胧于花草掩映之中。
第二节
文学与音乐
从古诗词看文学对音乐 技巧的吸收
汉本0802班 贺兰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与音乐的关系 诗歌对音乐技巧的吸收
文学与音乐的相互关系
文学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都能激发人们各 种文学性的想象和灵感,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虽然 有局限,但常常用来作为音乐语言的解释与再创造,有时也 会成为音乐形象表现的主题,如中国的梁祝故事被何战壕、 陈钢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 叶》被柴可夫斯基改写为同名的交响幻想曲。 文学,尤其是诗歌一直与音乐关系密切。英国现代派 诗人艾略特曾指出:“我认为诗人研究音乐会有很多收 获……音乐当中与诗人最有关系的性质是节奏感和结构感。” 诗人所采用的音乐手法使诗歌回转跌宕,严谨而富于流动美, 也使人们在“倾听”中领略作品美感。
文学对音乐技巧的吸收是显而易见的, 它吸收了音乐的节奏、结构,(情感、意 境) ,丰富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二,节奏——文学对音乐技巧的吸收
诗的韵律节奏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 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 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 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 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 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 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 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 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 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 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 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 这节奏既是诗的节奏,又是音乐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