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2013年秋期开放教育(本科)《比较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外文学比较的问题,提高文学现象分析的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复习指导适用于重庆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采用乐黛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2003年8月第1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个角度来要求。

主要考核学生对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熟记,并能运用文学理论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6、试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20%);判断说明(20%);简答(40%);论述(20%)。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的范围与要求第一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一、重点掌握1、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二、一般掌握1、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比较文学概念,国别文学、总体文学的内涵,比较文学的互识、互证、互补功能。

3、比较文学的起源,比较文学产生的心理基础。

第二章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一、重点掌握1、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2、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二、一般掌握1、文化发展中的“认同”和“离异”作用,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关系。

2、20世纪后半叶的“文化转型”的原因;互动认识思维方式的意义;文化中心论的弊端。

3、比较文学在发展多元文化,展开不同文化对话中的作用。

4、互动认识思维方式的意义。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一、重点掌握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的主要观点。

二、一般掌握1.比较文学的发端及相关知识,比较文学在法国、美国、俄苏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

2.比较文学在不同地区地三种定义及其异同。

第四章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一、重点掌握1、《管锥篇》的主要内容。

二、一般掌握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开端。

2、二十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的概况。

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4、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在港台地区的发展概况。

5、朱光潜和钱钟书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

第五章差别·类同·流变一、重点掌握1、“和而不同”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二、一般掌握1、题材、题旨、主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意象、象征、原型的含义。

3、题材、题旨、主题的比较研究以及主题和题材流变的比较研究方法。

4、意象、象征、原型的比较研究方法。

第六章接受·影响·交流一、重点掌握1、文学影响的一般过程。

2、为什么说接受研究弥补了影响研究的不足,为拓宽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奠定了基础。

3、接受理论的基本内容,传统的影响研究。

4、中外作家影响的例子。

二、一般掌握1、绘画(视觉类)形象于小说类形象的不同接受方式,“反射”现象的内涵与特点。

2、“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的含义。

3、模仿、同源、借用、流行与影响的关系。

4、“反射”现象的内涵与特点。

5、比较文学中接受与影响的多种模式。

第七章诠释·理解·翻译一、一般掌握1、诠释、诠释循环、与过度诠释的含义。

2、诠释作品的多种方式。

3、互动认知与逻辑学认知的区别。

4、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掌握:双向诠释、他者原则的意义。

第八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一、重点掌握1、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范围和应注意的事项。

2、中西小说人物塑造的不同手段。

3、中西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二、一般掌握1、中国与欧洲小说概念的发展演变。

2、比较文学视野中中西戏剧的不同。

3、中西文类的划分的概貌,“文类”的概念,文类学研究的内容。

4、《文心雕龙》在文类学上的贡献。

第九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一、重点掌握1、中西诗学关于文学存在理由的探讨。

2、中外诗学哲学基础的差异及相应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3、中西诗学比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一般掌握1、中外对文学存在方式认知的异同点。

2、中外在文学认知、抒情、教育功能问题上的异同。

第十章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一、一般掌握1、西方文学对中国新文学“形成性影响”。

2、鲁迅、田汉、郭沫若、徐志摩等现代作家对浪漫主义的接受情况。

3、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的特点。

4、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特点。

第十一章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一、重点掌握1、简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2、系统论中的结构观念对文学研究的意义二、一般掌握1、跨学科研究的涵义、背景;掌握: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

2、当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者关系的现状。

3、系统论、信息论、熵观念的一般原理,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对文学研究的方法、意义、影响。

4、信息论的最优化原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5、熵定律对文学研究的方法、意义、影响系统。

第十二章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一、重点掌握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对文学批评革新所起的作用。

二、一般掌握1、文学与社会的联系。

2、对文学与思想观念关系理解中的两种错误观点。

3、意识流方法的特点和意义。

第十三章文学与艺术一、重点掌握1、文学与其他艺术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二、一般掌握1、中外诗、画、音乐等形式的技巧交换、功能交换、技巧交错的现象。

2、中外对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思潮汇通的研究。

3、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启发、功能互换、思潮汇通。

4、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别。

5、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超越――出位思考。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一、填空。

1、比较文学是一门,多方位的学科。

2、比较文学起源于____________。

3、文化发展总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4、所谓____________就是某些人总是想把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观念强加于人,覆盖全球。

5、西德当代比较文学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____,他被誉为西德“比较文学之父”。

6、1931年,梵•第根的对比较文学的、、成果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的观点,但其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

7、早在1872年,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名称。

8、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是1877年匈牙利的梅次尔创办的____________。

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9、欧洲浪漫主义的传入中国当从____________算起,他在长篇论文____________中系统追寻了“摩罗”诗人在欧洲各国的踪迹。

10、西方现代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个象征性标志就是厨川白村的____________所引起的普遍共鸣。

11、不同文化体系的读者显然有不同的“____________”,这种不同,反应着他们不同的文化心态和心理结构,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2、“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

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表现为其中的某些环节。

13、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就是或称“”。

14、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15、通过原型批评,比较文学的主题研究进一步与、、、结合在一起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16、我国三次大规模的文学冲突,一次发生在;一次发生在;一次发生在。

17、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我们说一个作家受到另一个外国作家的影响,首先是指;同时,。

18、所谓意象就是融入____________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形象。

19、在回答文学的价值、功能、文学存在的意义时,中西文论在道德教育、认知世界、审美享受等方面都能找到许多共同的层面,但西方文论显然更强调文学的____________,即使是教育、劝善,也必须____________。

20、欧洲戏剧恪守____________,舞台所见都符合现实生活的时空逻辑;而中国戏剧与此相反的原则是____________,所以舞台上明明放着桌椅而演员可以让观众相信他身处荒野。

21、比较文学具有____________的功能,所以有人曾经将比较文学定义为“研究文学与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其他科学、宗教等等间的关系。

”22、关于文学与各门艺术之间的差别,西方文艺理论作了很多探索,其中最著名的是莱辛的____________。

23、中国古典戏接近____________文体,欧洲传统戏剧的重心是____________。

中国戏曲结构崇尚单纯,因此其结构往往是____________,而西方戏剧的结构则不同,其结构往往是____________。

24、俄国____________对苏俄比较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强调形式是艺术特征的重要载体。

25、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一样,都把文学的根本性,或文学的“存在方式”归结为____________。

26、“跃出”一种艺术载体,要求在另一种载体中得到表现的现象,钱钟书称之为“____________”。

二、判断说明。

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

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2、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接受和影响的模式只有X作家和Y作家以及X作家在Y 国两种。

()3、在比较文学看来,一种文学理论,如果它是普遍的,不仅要能解释西方文学现象,而且要能解释东方文学现象。

()4、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和利用共同的题材。

()5、将作者───作品───读者这一以作品为中介、构成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复杂过程作为一个具有多向关系的总的系统来考察,与只限于考察某一局部或局部关系其实是相同的。

()6、中西文论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

因此,中西诗学在文学的存在理由方面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7、只有在同一文化系统中,才能找出那些有意无意共同支持着的共同元素,在不同文化体系中进行文学理论的比较是不可能的。

()8、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外一种语言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这个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之间含义与风格完全吻合。

()9、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

()10、中西文论都承认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

因此,中西诗学在这方面的认识,应该说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11、小说的出现,无论中国与西方,都处于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挑战状态。

()12、中国戏剧虽然也用于酬神,但主要不是为祭典,而是为娱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