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一起新闻事件谈公共信息危机

从一起新闻事件谈公共信息危机

从一起新闻事件谈公共信息危机湖南金浩茶油事件渐渐平息,但这起事件所造成负面影响还会持续较长时间,而由此引发的思考不应该就此停止。

质检系统成立以来,遭遇的公共信息危机这不是第一起,笔者无意评论事件本身,只不是想通过该事件对公共信息危机及其管理作一些粗浅的分析思考。

一个事件的两种方面据湖南省质监局《查处金浩公司问题产品的198天》一文刊登:2月18日正月初五,湖南省质监局在金浩公司库存的茶籽油产品中,通过抽样检验,查出9批次产品苯并(a)芘含量超标。

发现问题产品后,湖南省质监局当即决定立案查处,向金浩公司下达了《产品质量抽查责令整改通知书》和《关于责令尽快彻底召回不安全食品的紧急通知》,封存了库存22361.1公斤问题产品,责令金浩公司停产整顿,召回问题产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

为尽快解决茶籽油中苯并(a)芘超标问题,湖南省质监部门成立专家组对茶籽油生产各工艺环节进行调研。

经过两个月的反复研究试验,专家组找到了降低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有效工艺。

5月中旬,在湖南省质监局的帮助下,金浩公司采用了新工艺,在此之后生产的茶籽油连续三个月抽样检查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8月25日,国家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南)对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8月份生产的茶籽油进行抽检,样品全部合格。

这份合格的检验报告距2月14日该公司被江苏省产品监督检验院检出茶籽油产品苯并(a)芘含量超标过去了整整198天。

日前,湖南省质监局负责人表示,质监部门将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强化原材料采购验证、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增加对茶籽油等食用植物油抽样检验的频次和覆盖面,确保人民群众用上安全可靠的食用油。

就湖南省质监局自认为金浩茶油作出努力时,一场公共信息危机不期而至。

8月中上旬,网上论坛、微博开始流传金浩致癌消息。

8月20日,金浩集团网站发表声明《关于谣传“金浩茶油被查出含有致癌物超标6倍”的郑重声明》。

8月21日,金浩网站转发《湖南日报》刊发的质量检验公告,该公告为8月23日湖南省质监局在《湖南日报》刊发的2010年第14号《合格产品名单》,名单中包括23家企业33款茶油产品,其中有金浩公司4款茶油产品在列。

8月29日《新世纪》刊登《湖南金浩等茶油致癌物超标政府与企业秘密召回》一文,人民网转载,从而全面引爆了这次信息危机,9月1日起传统媒体和网络关于金浩茶油消息铺天盖地。

9月9日14时在百度网输入“茶油致癌质监”三个关键词,显示相关网页约244000篇。

这次公共信息危机影响之大,从8月31日到9日媒体使用的标题,我们或许能窥其一面。

《金浩茶油致癌调查:质监局网三天就删结果》(8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湖南质监局高层:秘密召回可致癌油为维护稳定》(9月1日《新快报》),《“瞒报维稳”不是地方官的遮羞布》(9月1日《新快报》),《不公开是为维稳”再次证明维稳是个筐》(9月1日《现代快报》),《金浩茶油召回程序不合法不规范》(9月1日《济南时报》),《苯并芘,又一个三聚氰胺隆重诞生?》(9月1日《生活新报》),《“茶油维稳”何其荒诞》(9月1日《华西都市报》),《湖南质监局与金浩互相推卸秘密召回问题油责任》(9月3日《南方都市报》),《金浩茶油暴露质量监管死循环》(9月3日《南方都市报》),《致癌“毒油”金浩茶油招了,质监却想瞒天过海》(9月3日《今日早报》),《湖南质监局隐瞒信息达半年之久》(9月3日《新世纪》),《金浩茶油和湖南质监局对改进时间表述不一致》(9月4日《新京报》),《问题茶油:质监局隐瞒达半年近9吨流向不明》(9月4《中国经营报》),《金浩公司隐瞒质量问题半年曾与质监局携手辟谣》(9月5日《城市晚报》),《湖南质监局回应金浩茶油秘密召回质疑》(9月8日《中国青年报》),《湖南质监称无权公开问题茶油》(9月8日《东方早报》),《湖南质监局称审批采访系误会》(9月9日《新京报》),《湖南质监局称曾向质检总局汇报金浩茶油问题》(9月9日《京华时报》)。

湖南省质监局和媒体的声音谁强谁弱泾渭分明。

尽管湖南省质监局为茶油做了工作,但所有的努力在媒体的轰炸下销声匿迹。

在做了大量工作后,为何出现社会、媒体不仅不买账甚至遭受攻击的情况?如何演变成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所言的“一起看似简单的产品质量“个案”,演化成一场公众信任危机”?撇开监管本身不言,在这起事件中,我们公共信息危机管理综合能力不足已经成为明显的漏洞。

公共信息危机的特征现在社会是高信息化社会,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呈现快速、海量、无疆界等特性,不仅透明度高、传递速度快、传播途径多,而且持续时间长,产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惊人。

新媒体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规则。

在当前网络的公信力和规则尚未建立起来时,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和品质如同脱缰野马,又常常难以控制。

新媒体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平,也让这个世界更难摆平。

近年来,由新媒体生发的危机通常呈现如下特征。

一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发酵效应。

当前,传统媒体依然在民众心目中保持一定的可信度,网络媒体具有聚变性,公共信息危机经常是在两者的共同作用和转移下产生发酵效应。

当网络媒体出现苗头后,传统媒体给予报道,接着网络媒体又通过开放评论、事件追踪、转贴转载、历史搜索、相关链接等手段,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将事件传播。

随后传统媒体再跟进报道,深度挖掘、专题报道、专家评论,进一步放大事件。

这次湖南金浩茶油事件,就是报纸、电视、电台、期刊捕获到网络信息后进行了报道,然后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将事件不断推向了高潮。

二是关键要素的极限放大。

公共信息危机被开始扩大常常不是整个事件本身,而是事件中某一个环节甚至一句话触动了媒体或公众的敏感神经。

在湖南金浩茶油事件中,对湖南省质监局的一开始负面报道集中在报道中的提及的“秘密召回”和其中的一句话:“湖南省质监局一位高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粮油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而这些恰好触及到当今社会和媒体非常敏感的公共知情权和对维稳的辩论。

今天公共信息危机中已经产生了一些高压线、禁区,例如民族情绪、公共权力,应小心避让。

三是情绪化宣泄的走向。

危机的发酵效应一旦产生,在网络上经常演变成情绪化的宣泄,表现为非约束性、非理性和游戏性,其中也不乏一些“意见领袖”发挥主导作用,一些人表现欲望的唤起,甚至少数人和团队或阴谋或阳谋地施放冷枪。

此时,话题呈发散性,媒体环境如同一个集市嘈杂一片,谣言四起,丑美不分,人身攻击,标题党盛行,谁彪悍谁得到掌声就多,局面越来越恶化,难以控制,任何解释说明都使事情变得越抹越黑,危机主体陷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湖南金浩茶油事件同样如此,截止到9月9日晚,在新浪网中参与评论的网友达3万多人,各种非理性的言论充斥其中。

公共信息危机处置不足表现公共信息危机影响到政府机关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的杀伤力,和新媒体的特征密不可分,也和处置不当有关。

目前,在处置公共信息危机上,政府机关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应对新媒体心理准备不足。

有的有抵触心理,不愿正视新媒体,一味地指责,在心理上把新媒体放在对立面来看待。

有的有轻视心理,没有重视新媒体的重要性,低估了公共信息危机的潜在威协,即使遭遇公共信息危机,也认为只不过是蚂蚁绊倒的大象。

也有的有鸵鸟心理,一味躲避媒体,不愿与媒体正面交流,遇到问题绕着走,对问题藏着挟着。

媒体报道湖南省质监局设置采访障碍,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对公共信息危机敏感性不够。

一些公共信息危机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常常和相关部门与人员嗅觉不灵敏有关,和危机主体对危机苗头的危害性预测不足有关。

面对新媒体的浪潮,一些部门和人员既平时不关注社会新闻、社会心理的走向,又不能建立和媒体有效沟通途径。

遇到问题既不关注事态动向,反迟缓,又不能快速反应,还是按部就班,按经验办事。

从8月中旬到8月底,公共信息危机从酝酿到爆发有整整半个月的时间,但湖南省质监局并未有任何反应。

三是缺乏系统组织。

在危机管理中,一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和专门的队伍,另一方面不能有效地组织对危机的预警,缺乏有效的反馈系统和处理机制,缺乏整体的处理方案和应急预案。

从9月初到9月中旬,外界不仅没有看到湖南省质监局做出有利的处置行动扭转局面,而且不断出错,不断给媒体制造新的新闻热点。

四是应急处置措施不当。

当公共信息危机来临时,“失浯”、话语平庸、对抗、推脱责任等是致命的,语言不当、在不适宜的地方说不适宜的话只会授媒体以把柄,慌不择路、四处找人、到处堵漏、删贴很难解决问题。

事件后期,媒体报道湖南省质监局称曾向质检总局汇报金浩茶油问题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这种慌乱地推卸责任说法只能将事态进一步扩大。

公共信息危机的预防公共信息危机事件是现代组织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危机管理日益被提到相关当事主体的议事日程上来,然而相关当事主体往往比较重视事件发生后的灭火和自救,而忽视防患于未然。

不良信息一旦发布出去、传播开来,要想挽回影响,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因此,未雨绸缪,培养危机意识,建立稳定正常、沟通顺畅的信息通路,构筑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才能将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才可能在危机来临时,临危不乱,从容应对,找到危机的化解之道,合理规避公共信息危机。

一、培养危机意识和能力构建。

危机意识首先要在领导层培养。

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公共信息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这不仅事关维护机关正常秩序、运行节奏和公信力,而且是危机主体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只有成功管理危机,化危机为转机,才能让危机主体走出困境。

要加强领导干部公共信息危机管理知识培训,使之掌握危机管理的基本规律,擅于处理公共信息危机。

其次是全员危机意识的树立。

8月29日《新世纪》报道:“据了解,7月2日,湖南省质监局组织金浩公司代表及相关专家等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讨论解决植物油产品苯并芘超标问题。

当时会上有人提出,要防止事件经由媒体公开。

”而9月2日《东方早报》报道:“8月21日,湖南省质监局发布公告称‘抽检合格’。

但该局内部多位人士证实,早在今年3月便查出了问题,部分茶油秘密下架。

”从防止事件公开到多位人士证实,来自内部人员的有意识地反戈或无意识地泄露机密,经常将事态迅速推向恶化。

危机主体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在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中,全员的齐心合力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必须在危机事发前,对全员性灌输危机管理意识。

二、构建常态下的信息通路。

政府机关并不缺乏新闻主管部门和新闻工作人员,但目前大多忙于发布新闻通稿、接待媒体采访等繁琐的事务工作上,而缺乏良好的公关策划能力、危机反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缺乏对危机主体自身的预判能力、对全局把握能力和对外界洞察能力。

当危机来临时,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就出现封口费这样的危险公关。

作为对危机具备预警功能的新闻主管部门和人员,应是对媒体十分精通的部门和对媒体圈十分了解的公关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