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作者:08历史2班程静指导教师:林日举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

关键词:科举制;隋朝;唐朝;发展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结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对隋唐以后的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隋唐时期是科举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因此从此时科举制的发展状况可以推断出以后其发展方向;通过当时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其发展前景。

由此可见研究隋唐时期科举制的重要性。

本文从隋唐时期不同时间段科举制的不同发展状况着手,讨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自古就有,可是科举制却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科举制产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

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多种多样,可谓五花八门:西周的宗法制度,用人主要依据血缘关系;春秋战国,天下大乱,除血缘关系外,还依靠战功,那些有本事的人上阵杀敌,建功立业,文人谋士则给士大夫当门客,由于此时没有固定的制度,因此当官有很大的随意性;汉武帝时设博学鸿词科,用考试的方式选用人才,开辟了科举制的先河,同时还有举荐等其他方法,如举孝廉;至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考试制度名存实亡,卖官鬻爵风气盛行;三国时期,曹、孙、刘三家唯才是举,选人方式众多却无考试这一种方法;魏晋南北朝,自曹丕起始推九品中正制,只有贵族世家才能做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当时用人制度的写照。

这么多的选官制度却没有一个能够推行很久的,因此古老的中国急需一个持久、公平的选官制度。

另外,科举制产生还有其现实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的出现,可谓中古社会政治上的一大变革,这种选拔官吏的方法,多为后世沿袭。

这是科举制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贡献。

一、隋朝的科举制隋朝是历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自公元581年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经历短短三十几个春秋,于公元618年在炀帝杨广手中灭亡。

在这三十几年里,隋朝有过暴政、有过和平,有过衰落、有过繁华,有过落后、更有过进步。

其中创立科举制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一)文帝时期科举制的雏形隋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朝使用的选官制度是对平民十分不公平的九品中正制。

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隋朝建立之初,万事待兴,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的清明和经济的回复。

政治方面,“隋文帝要集中中央,首先必须把选举用人之权,从世家大族的手里夺回来。

”①而这“选举用人之权”,就是存在已久的九品中正制。

其实在北朝后期已有许多明智的人士对当时的门阀制度非常反感。

到了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式下令停止了此前“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州郡中正的选举品第之权,径直称之为“乡官”,且夺取他们的权利,让他们变成闲职。

过了十多年,到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文帝直接裁除“乡官”,这就代表着直接废除了存在三百多年(公元219年至公元595年)的、世家大族用来作为政治上垄断工具的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在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同时,还“下令诸州岁贡三人”,后来“又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②这些都说明选拔官僚的制度正在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演变。

文帝时期隋朝出现了科举制的雏形。

(二)炀帝时期科举制正式确立由于隋文帝时奠定了科举制的基础,到了炀帝初年,“始建进士科”(《通典·选举典》),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新的选官制度,之后隋炀帝又创建了明经科,科举制渐渐完备起来。

进士明经等科,有的虽然是继承以前的经验发展而来,但较注重才华,其次才注重门第。

这反映出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势力在进一步削弱,庶族寒门地主势力在逐渐抬头。

同时,科举制的出现也标志着封建王权企图集中所有地主阶级力量来加强统治。

进士科的设置,对此后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影响较大。

二、唐朝的科举制李唐王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约三百年之久,历21位皇帝(含武则天),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科举制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唐王朝建立以后,继续实行科举取士,并把这一制度更加完善起来。

(一)太宗时期科举制逐渐完备“科举之制为天下人才指出一光明路,唐太宗用其尽收天下之才。

”③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

他认为之前的王朝之所以政治腐败频发,是由于为了广官员们没有文化,因此他大力发扬科举制。

他对科举制作出的重要贡献有:增加了常设科目,除了隋朝便有的进士、明经两科外,唐太宗增加了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但仍以进士、明经为主。

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即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

贞观八年加试经史。

唐高宗末年加试帖经、杂文。

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

而明经科由于比较简单,中举人数十分多。

由于进士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而明经科录取名额多,30岁考中明经的人已经很老了,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二)武则天时期科举制的扩大中国封建社会奉行男尊女卑,自三皇五帝始,男性做皇帝便是天经地义的。

因此当武则天这位伟大的女性成为唐朝的皇帝时,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她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不惜任用酷吏,铲除异己,造成无数冤案。

但是,武则天统治期间广开言路,大刀阔斧地破格引进人才。

她招揽人才的方法之一就是科举制。

武则天在唐太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令科举制扩大起来。

她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武则天创立了殿试。

唐朝从隋朝继承来的科举制设有秀才、进士、明经三科,凡天下读书人只要有高官推荐就可以参加考试。

“为了使这种制度不流于形式,为了把有才干的人提拔上来,武则天在载初元年亲临洛阳担任主考官。

”④天子担任主考官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人们就把这称作为殿试。

殿试自武则天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第二,武则天第一个创立了“自举”制度,即自认为有才学的人可以自己申请做官。

期间,著名宰相狄仁杰便是通过这一方式取得官职的。

第三,武则天开设“武举”,并创立糊名法。

武则天始招收武官,开设武举,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者可直接做官。

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入仕的。

(三)玄宗时期科举制的丰富唐玄宗李隆基,是创造了开元之治的励精图治之君,是写出《霓裳羽衣曲》的痴情之君,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人物。

在开元年间,他励精图治,政治清明,丰富了科举制。

唐玄宗时期进士考试转为兼考诗赋,随着时间的发展,诗赋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明经科则注重考核儒家经义,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考中者即可进入仕途。

(四)唐朝后期科举制的继续唐朝后期科举制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庶族地主可以登科入仕,官员素质大大提高,对保持政治清明有极大作用。

三、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科举制产生并得到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400对年中,选官制度由只重视门第的不公平的九品中正制转变为平民可参与进来的举贤为主的科举制,对后世具有重大意义。

《英国大百科全书》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⑤科举制度对文化的影响深远。

由于唐玄宗时科举注重考诗赋,这直接促进了唐诗和唐代文化的发展,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也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勃兴和传奇小说的发展,许多人为了科举创作了很多传世佳作。

如朱庆余的《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又如十分有名的传奇小说《柳毅传》,开篇提到:“仪凤中,有儒生柳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柳毅就是因为科举落第才黯然返乡,途遇龙女,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科举制对社会制度也具有深远影响。

科举制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士族才有资格做官的社会现象,让平民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门第之风随之衰落。

用考试的方法而不是靠关系做官,这就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我们认为,科举制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选拔官吏制度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封建专制政府牢笼知识分子,使他们变成书呆子的一种手段。

”总之,科举制自产生后对当时以及后世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部分地改变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风气。

参考文献:①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P11②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P11③金智学主编《中华帝王百传·旷世明君·权谋大师李世民》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年版 P23④金智学主编《中华帝王百传·千古一帝·千古之谜武则天》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年版 P225⑤李少林主编《唐代文化大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P24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