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科举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唐太宗: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 的主要科目,增加录取人数
武则天:创殿试、武举、糊名制
唐玄宗:增考诗赋
隋唐科举制的影响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工作单 中的材料,说说科举制对当时社会产 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材料一:唐代科举考试录取总数有近3万人之多,其中进士科 最为重要,新、旧《唐书》有传的官员共1383人,其中进士有 469人,占总数的40%,唐后期697名官员中进士出身者达344人, 占总数的49%。武则天时期科举出身的宰相已经上升到50%。
材料三:唐武德七年(624年),李渊下诏设立州县学校,唐 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在西京(今长安)设立国子监,开设 并扩充国学;鼓励地方政府和私人开设学校。国子监下有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在贞观后期仅仅 国学院学生就超过了8000人。
------《中国教育史》
材料四: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 第,当年宏词登科。这是应柳宗元之邀而书写的碑《重复大 云寺记》
对官员选拔的影响:唐代科举已成为读书 人出身入仕的首要途径,进士则成为中高 层官员的主要来源。进而有利于中央集权。
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对文学诗歌的影响,这种做法叫做“行 卷”,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要求应 试者写出优秀的诗文,以得到达官贵人的 赏识,客观上促进了唐代诗歌、小说等文 学形式的的兴盛。
孙中山: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还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拔制度 及定期举行的考试。 -----------《大英百科全书》
知识延伸:隋唐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年)开始实行,虽然科举制度也经历了 一些波折,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百多年。那在科举废除后的中国社会中还有 科举制度的影子吗?
------《教育与科举》
材料二:白居易在考试前曾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求见著名诗人、著 作郎顾况。顾况拿起白居易的行卷,卷首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 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 十分欣赏,不禁脱口称赞顾况便为白居易广为宣传,白居易很快 就名满京城。为白居易后来考中进士,名列前茅起着重要作用。
高考中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 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 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 等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鄞州区邱隘实验中学 邬益斌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建立定期察举制度,要求 诸侯,郡守都要挑选自己领地中的贤能之士,向朝廷进贡, 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深感察举制弊端,于 是采用礼部尚书陈群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就是在中央在各州各郡设立“中正”官,负责查访、评定本 地的士人,然后按照他们的声望和才志划分为九品,即:上 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 下中品,下下品,根据品级,向吏部推举做官的人选。 ------《中国古代科举》
科举制的建立
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并 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德)和 “清平干济”(才)两科,以选拔人才。
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在众多科目中设 “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 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唐太宗设置明经、进士等50多种学科。随着发展,明 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时,平 均每科进士仅4.4名,唐太宗贞观年间平均每科为10.25 名。 武则天在位期间,大力提倡科举,武则天载初元年二 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科举制度中的殿 试由此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武则天还曾命 令吏部把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 “糊名” 的先河。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 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 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 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思考:科举制出现以前是通过何种方式选拔人才 ?
两汉:察举制
举荐权在官僚和九品中正制
士族垄断 ,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
后汉书曰:“桓灵之世更相滥举,人为之谣: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亷,父别居。寒清 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书· 刘毅 传》)
材料五: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 许多国家派遣留学生来这里学习,新罗(朝鲜)人 崔致远,阿拉伯人李彦,越南人姜公辅,日本人阿 倍仲麻吕等都参加过考试,中过进士,其中姜公辅 官至中书门章事(宰相)。新罗于公元958年设立 科举制度。日本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 办贡举,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 -------《隋唐贡举制度》
对邻国产生的影响,唐代设计专门录取域外 人士的“宾贡进士制度”,这些中举人士, 或在华为官或回国服务,对促进唐朝与邻国 的关系,以及提升这些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 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罗(朝鲜)
日本
越南
16世纪末,欧洲就有了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详细报道,1776 年,英国著名经济家亚当·斯密就提议,每个人“被获准在 任何机构自由从事某一职业前,必须经过考试或试用”。 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1870年,英 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 度最终确立。
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如韩愈、杜牧、李商 隐、柳宗元等都是科举出身。
对当时教育的影响,重视学校的建设,建立 起层次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国子监
松州书院
对书法的影响,唐代科举重视书法,书法不 济照样名落孙山,促使唐代书法名家辈出。 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
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