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同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探究实验设置。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
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
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效果分析: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学生进行实验加以验证,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探究不都是事实归纳,还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预测和验证。
物体在一倍焦距处成什么像,让学生直接实验,在光屏及透镜一侧均找不到像,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作出光路图,说明物体放在焦点处不能成像的原因,是物体发出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正反两个方向都不会相交,即既无实像也无虚像,此位置不能成像。
用凸透镜成像动画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形成深刻的印象。
总结当物距连续变化,引起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利用动画让学生观察出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的特殊意义。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较多,可用图表法、编故事法和编顺口溜发帮助学生记忆。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分别成什么样的像。
本节课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进而在此基础上学会应用,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作为新授课安排一个课时,但在教学中要注重重难点突出,既注意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又要注意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
评测练习: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
研究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在()。
(2)若烛焰放在距凸透镜8厘米处,经凸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倒正、放大缩小、虚实)
(3)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12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4)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25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通过自己动手组装实验器材,依照老师给出的探究步骤完成实验,并且熟练运用,在完成新知识学习后的反馈练习中大家回答问题积极,掌握情况良好。
课后反思:
讲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后,针对整个教学过程我进行了仔细回顾,并结合各位老师给的点评,我有如下认识和体会:
本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
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
和指导。
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
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若完全由学生自己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课后及时指导学生制作照相机、幻灯机模型,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规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