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二第3单元教材分析及建议

必修二第3单元教材分析及建议


此帖已失,现存唐人摹本。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 临写,冯承素以双勾填墨法制作摹本,欧、褚的临 本多有书家自己的风格,冯承素的摹本忠实原作之 轮廓,却因为是“填墨”,流失原作线条流动的美 感。一般认为“神龙本”(冯承素摹本)最接近原 貌。
苏轼:“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文本的阅读
阅读,正音--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文本研读--阅读延伸
赤壁赋
苏轼
年轻时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苏轼,经 过“乌台诗案”这个最大的惨伤之后,在 被贬黄州后,生命获得了突然的豁达。
1、苏轼印象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 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 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 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 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 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 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 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 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 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 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一生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 宗五朝
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二段: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三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 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 人生忧患的来源。 第四段: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
4、文本研读
梳理作者的感情变化:乐—痛—悲 因何而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 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 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与诗歌、现代写景散文的打通
第1单元的单元说明:
这些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 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了生动细致的 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 思考。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 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 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1、朗读---正音、断句 2、疏通文意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所以游目骋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整体感知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 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一代精英荟萃 赏心、乐事:自然的诗意,
内心深处的情思,时空的无限
四美具,二难并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为何而痛?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 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风景的描绘(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手法) 2、丰富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 3、情趣,审美境界
所有有关“人与风景”作品的共同之处。
优秀的山水文学向我们展示的是三个层面:
一是风景之美。 二是看风景的人之美。感情、感悟、哲思 三是人面对自然的方式。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 阅读。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 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

悲从何来?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 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 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 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 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 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 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 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 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 事纯属政治迫害。
兰亭雅集,那个场景、那些体验,已经 成为所有读书人脑海中共同的记忆。《兰亭 集序》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书法的经典,更 是我们审美的经典。
1、文人雅集
中国文人,喜聚会宴乐,自古亦然。他们择清节佳 日,游名山胜水,诗酒唱和,吟诗作赋。
邺下雅集,金谷园雅集,西园雅集。
2、缘起:修禊
春秋时代,古人会在水边举行消灾的祭祀,称“禊 祀”。
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 在,因名之兰亭,在绍兴西南12.5公里。
雅集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诸位名士列坐 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水漂流。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酒觞流到面前,当下就要即席赋诗,不然罚 酒三杯。
这场别开生面的诗歌会共有26人作诗37首,其中12 人赋诗2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 酒三觞。
中国文人对山水的观赏是与他们的宇宙意识和 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在对山水进行观 赏、进行描写的同时,也在山水中探索宇宙变 化的道理,获得哲理的启示,借山水洗涤世俗 的尘埃,消除胸中的块垒,从中启发进取的意 趣。历代文人更是从与山水的感情交流中领略 山水风景丰富多彩的美,激发人们人世沧桑的 浩叹,以及关于时光永恒的思考。
杜牧《润州》:“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
3、事件:兰亭雅集
西晋末年,胡人刘耀、刘渊相继攻陷洛阳、西安, 掳走怀帝和湣帝,晋王室迁到健康,王、谢等大 族纷纷渡江,于是江浙一代人物荟萃。东晋穆帝 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33岁的会稽 内史王羲之盛邀名士太原孙统、孙绰,广汉王彬 之,陈郡谢安(当时尚未出仕,正在高卧东山), 高平郗雲,太原王蕴、许询、李充,以及名僧之 遁等,连同王羲之之子徽之、献之,侄子涣之、 元之等41位宦流雅士,以修禊事宴集于会稽山阴 的兰亭。
汉代以后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且都在季春三月上巳 日,采集百花香草,洗澡洁身亦去除不祥,祭神欢宴, 以避灾祸。
魏晋以后,逐渐转变为士大夫的一种宴饮集会雅事, 他们临流聚会,观赏景物,饮酒作诗,称为“修禊”, 时间固定在农历三月三日。参加的高人雅士坐在曲折 的溪水两旁,司令的人斟酒一杯,放入溪水漂流,酒 杯漂到谁的面前,他就饮下此杯,即席赋诗一首,不 然罚酒三觞。
阅读要求: (1)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 (2)体会情意,理解思想。(知人论世) (3)诵读积累,体会节奏、语气、韵味。 (4)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反思: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能不能讲到学生的心中去? 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人的感情,也就是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 学的目的。当然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不能教的, 也是不设考题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它。 在这一点上,教师不是无为的,因为它不可传授, 却是可以影响的。
遗响于悲风。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知识:文赋
《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也。”
苏轼所写的是一种新体的“文赋”,不是纯粹散文,却 也不是诗,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 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这在当 时是一种新文体,是古典散文从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 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
雅集即将结束时,众人共推王羲之作一篇兰亭雅 集的序文,孙绰撰写《兰亭集跋》。王羲之当时 已有几分醉意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 书写了这篇有涂改有修正的“草稿”。
《兰亭集序》是收录在《古文观止》中的一篇名 作,一向被认为是古文典范。记述宴集盛况和与 会诸人的观感。凡28行,324字,字字似“天马 行空,游行自在”,纵横多姿,其中 之”“以”“也”“为”等字,文中重现者都另 构别体,不使雷同,特别是“之”字,一共20个, 体式殊异,面貌美感各不相同。此帖铁画银钩, 刚柔相济,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 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 的情感和文章寓寄的志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 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 章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 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意趣。 (景——情、理)
必修二第3单元教材分析及 教学建议
一、单元要求的解读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 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 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 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 则情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 感和意趣。
文本的阅读
阅读,正音--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文本研读--阅读延伸
1、阅读,正音 2、疏通文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
生命无常,而作品长存,这种情景,尤其使人感到 生命的脆弱与伟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