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建、构筑物施工验收标准光伏电站建、构筑物施工验收标准1目的范围为加强公司项目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健全项目建设管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新建、改建和扩建光伏电站项目建(构)筑物的施工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 501503验收标准及施工要求3.1土方开挖3.1.1土方开挖前,应摸清地下管线等障碍物,并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上、地下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3.1.2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位置或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基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
3.1.3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3.1.6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支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3.1.7基坑(槽)、管沟的挖土应分层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基坑(槽)、管沟边堆置土方不应超过设计荷载,挖方时不应碰撞或损伤支护结构、降水设施。
3.1.8基坑(槽)、管沟土方施工中应对支护结构、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和监测,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待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施工。
基坑(槽)回填土沉陷(基坑、槽回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散水坡空鼓下沉)。
产生原因: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
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工夯填,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回填土料中干土块较多,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填料,回填密实度不符合要求。
回填土采用水沉法沉实,密实度大大降低。
防治措施:回填之前排净槽中积水,将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
回填土按要求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
控制土料中不得含有直径大于5cm的土块及较多的干土块,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料。
3.2土方回填3.2.1压实填土包括分层压实和分层夯实的填土。
当利用压实填土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时,在平整场地前,应根据结构类型、填料性能和现场条件等,对拟压实的填土提出质量要求。
未经检验查明以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压实填土,均不得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
3.2.2土方回填前应清除基底的垃圾、树根等杂物,抽除坑穴积水、淤泥,验收基底标高。
如在耕植土或松土上填方,应在基底压实后再进行。
3.2.3 对填方土料应按设计要求验收后方可填入。
3.2.4 填方施工应分层填土、压实和测定压实后土的干密度,检验其压实系数和压实范围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填筑上层。
3.2.5 填方工程不宜在冬、雨期施工,如必须在冬、雨期施工时,其施工方法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施工前应周密计划,做好准备,做到连续施工。
3.2.6填方每层填筑厚度和压实遍数应根据土质、压实系数和机具性能确定,如无试验依据,可按照下表的规定选用。
填土施工时的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3.2.7填方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标高、边坡坡度、压实程度等,检验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3.2.8压实填土的质量以压实系数λc 控制,当设计未明确时,应根据结构类型和压实填土所在部位按下表的数值确定。
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产生原因:回填的土料(粉质粘土、粉土)含水量偏小或偏大。
碾压工艺或遍数不合理。
防治措施:在回填压实前适当洒水增湿或晾晒,严格碾压施工工艺参数。
3.3砌体工程3.3.1砌体工程所用的材料应有产品的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测报告。
块材、水泥、钢筋、外加剂等尚应有材料主要性能的进场复验报告。
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
3.3.2砌筑基础前,应校核放线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3.3.5 施工脚手眼补砌时,灰缝应填满砂浆,不得用干砖填塞。
3.4混凝土结构3.4.1 混凝土结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制度。
混凝土结构施工项目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并经审查批准。
“烂根”、漏浆严重;洞口变形,缺棱掉角;表面裂缝。
3.5装饰、装修工程3.5.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中,严禁违反设计文件擅自改动建筑主体、承重结构或主要使用功能;严禁未经设计确认和有关部门批准擅自拆改水、暖、电、燃气、通讯等配套设施。
3.5.2应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弃物、噪声、振动等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3.5.3应遵守有关施工安全、劳动保护、防火和防毒的法律法规,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应配齐必要的设备、器具和标识。
3.5.4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应在基体或基层的质量验收合格后施工。
对既有建筑进行装饰装修前,应对基层进行处理并达到验收规范的要求。
3.5.5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前应有主要材料的样板或做样板间(件),并经有关各方确认。
3.5.6墙面采用保温材料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所用保温材料的类型、品种、规格及施工工艺应符合设计要求。
3.5.7管道、设备等的安装及调试应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前完成,当必须同步进行时,应在饰面层施工前完成。
装饰装修工程不得影响管道、设备等的使用和维修。
涉及燃气管道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必须符合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
3.5.8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电器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严禁不经穿管直接埋设电线。
3.5.9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环境条件应满足施工工艺的要求。
施工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
当必须在低于5℃气温下施工时,应采取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半成品、成品的保护,防止污染和损坏。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验收前应将施工现场清理干净。
3.6屋面工程3.6.1屋面工程施工前应通过图纸会审,掌握施工图中的细部构造及有关技术要求。
施工前,施工单位编制屋面工程施工方案或技术措施。
所编施工方案或技术措施应向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办理技术交底手续。
施工方案的编制符合下表要求。
3.6.2屋面工程施工时,应建立各道工序的自检、交接检和专职人员检查的“三检”制度,并有完整的检查记录。
每道工序完成,经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6.3当下道工序或相邻工程施工时,对屋面已完成的部分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损伤防水层,严禁非专业队伍作业或无修补覆盖。
3.6.4屋面工程采用的防水材料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3.6.5屋面工程所采用的防水、保温隔热材料要有产品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材料进场后,应按规定抽样复验,提出试验报告。
不合格的材料,不得在屋面工程中使用。
按照有关规定对屋面防水材料进行见证取样检测。
3.6.6伸出屋面的管道、设备或预埋件等,在防水层施工前要安设完毕。
屋面防水层完工后,不得在其上凿孔打洞或重物冲击。
3.6.7屋面工程完工后,应对细部构造、接缝、保护层等进行外观检验,并进行淋水或蓄水检验。
淋水试验不少于2h,蓄水试验不少于24h。
3.6.8屋面的保温层和防水层严禁在雨天、雪天和五级风及其以上时施工。
3.6.9屋面工程施工注意要点:防水层不得有渗漏或积水现象。
使用的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的规定。
找平层表面应平整,不得有酥松、起砂、起皮现象。
保温层的厚度、含水率利表观密度符合设计要求。
天沟、檐沟、泛水和变形缝等构造,符合设计要求。
卷材铺贴方法和搭接顺序符合设计要求,搭接宽度正确、接缝严密,不得有皱折、鼓泡和翘边现象。
涂膜防水层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涂层无裂纹、皱折、流淌、鼓泡和露胎体现象。
刚性防水层表面应平整、压光、不起砂、不起皮、不开裂。
分格缝平直,位置正确。
嵌缝密封材料应与两侧基层粘牢,密封部位光滑、平直,不得有开裂、鼓泡、下塌现象。
平瓦屋面的基层应平整、牢固,瓦片排列整齐、平直,搭接合理,接缝严密,不得有残缺瓦片。
3.7建筑地面工程3.7.1建筑地面工程采用的材料应按设计要求和本工艺规程的规定选用,并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进场材料应有中文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对重要材料应有复验报告。
3.7.2建筑地面采用的大理石、花岗石等天然石材必须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天然石材产品放射防护分类控制标准》JC 518 中有关材料有害物质的限量规定。
进场应具有检测报告。
3.7.4胶合剂、沥青胶结料和涂料等材料应按设计要求选用。
3.7.5厕浴间和有防滑要求的建筑地面的板块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3.7.6建筑地面下的沟槽、暗管等工程完工后 , 经检验合格并做隐蔽记录 , 方可进行建筑地面工程的施工。
3.7.7建筑地面工程基层(各构造层)和面层的铺设 , 均应待其下一层检验合格后方可施工上一层。
建筑地面工程各层铺设前与相关专业的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以及设备管道安装工程之间 , 应进行交接检验。
对基层内有地热管道的部位 ,在地面上应标示明显标志。
3.7.8建筑地面工程施工时 , 各层环境温度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掺有水泥、石灰的拌和料铺设以及用石油沥青胶结料铺贴时,不应低于5℃;采用有机胶合剂粘贴时,不应低于10℃;采用砂、石材料铺设时,不应低于0℃。
3.7.9铺设有坡度的地面应采用基土高差达到设计要求的坡度;铺设有坡度的楼面(或架空地面)应采用在钢筋混凝土板上变更填充层(或找平层)铺设的厚度或以结构起坡达到设计要求的坡度。
室外散水、明沟、踏步、台阶和坡道等附属工程 , 其面层和基层(各构造层)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时应按本工艺规程基层铺设中基土和相应垫层以及面层的规定执行。
水泥混凝土散水、明沟,应设置伸缩缝,其延米间距不得大于6m(最好为3~4m),房屋转角处应做45°缝。
水泥混凝土散水、明沟和台阶等与建筑物连接处应设缝处理(缝从垫层底开始)。
上述缝宽度为15~20mm, 缝内填嵌柔性密封材料。
建筑地面的变形缝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地面的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应与结构相应缝的位置一致,且应贯通建筑地面的各构造层;沉降缝和防震缝的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缝内清理干净,以柔性材料填嵌后用不小于20mm 厚石材或不小于2mm厚金属板或其他板材封盖,并应与面层齐平,两侧预留10mm缝,并用密封胶嵌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