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PPT优秀课件
写出了景物静谧、安宁、优美的特点。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情。
小结:诗人站在屋外,由近及远,从近处的茅屋、 树木,到远处的村落炊烟,再由视觉到听觉,听到 了狗吠、鸡鸣。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勾勒出了一 幅朴素自然的乡间景色。
本课小结
•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 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 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 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 “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 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 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 至高至真的境界。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描述他归隐之后生活的诗句及蕴含作者情感的 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由此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适和自由,表 达自己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的独立与 自由。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 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 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里” 的缘故。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 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 新生活的欣喜。
早年: “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18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 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 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 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 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归园田居》诗一组,作于陶 渊明归田园后,共五首,描绘田园 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 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 是第一首。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 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诗歌鉴赏
一 解题:
• “归园田居”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
题眼:“归”
二 标题只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 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 隐性信息?
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去何处? 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知能拓展 布置作业
作业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阴浓:树阴非常浓密 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 作者什么感情?
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 作者什么感情? 写了绿树、楼台倒影、池塘、微风、花香浮动的庭院等 景物,
细品田园情趣
世外桃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迷,落英 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
———《桃花源记》
作者简介
陶渊明,一名潜,字 元亮,浔(xú n)阳柴桑人,东 晋大诗人(田园诗人、隐逸 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又 因他宅前有五棵柳树,故自 称五柳先生。 作品:《桃花源记》、《归 园田居》、《饮酒》等等。
布置作业 知能拓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知能拓展 布置作业
明确:院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地面上 留着扫帚下的条条痕迹,悠闲清静。空 落落的屋子里感觉凉爽清闲。这里看不 见处理不尽的案卷,听不到官场的吵闹 喧嚣。 心灵在这里找到了归宿之所, 灵魂在这里找到了栖息之地。
明确: 是一叶扁舟从惊滔大浪中脱险,驶进了 平静的港湾,是鸟儿挣脱了羁绊从笼中 飞向蓝天,回到茂密的丛林,是身陷涸 辙的鱼儿重新游回向往已久的大海。 一种奔波后的轻松, 被拘禁后的自由, 像清晨的阳光,傍晚的月华,沐浴着全 身„„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知能拓展
写作练习
大家用描述性的语句扩写诗中 的句子,要求语言优美,运用 适当的修辞手法。
榆方 柳宅 山脚下,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地 荫 十 流淌着,岸边周围十余亩的田地,后 余 檐亩 弥望的是绿油油的稻田。一片榆 , , 树柳林,翠绿垂条地掩映着八九 桃 草 李屋 间草房组成的一个小院落。小院 罗 八 的前面,是一行行的桃树、李树,堂 九 前间 正是繁花盛开的季节,红白相映,。 。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曾有 “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二十九岁开始走上仕途。但是, 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 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使他 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他曾先后三次辞职。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 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 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 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 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 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 归田。从此过上隐居躬耕 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 优美的田园诗歌。
写作事例
俨然又一个世外桃源。
狗暧 吠暧 深远 巷人 中村 ,, 鸡依 鸣依 桑墟 树里 颠烟
明确:远处一缕淡淡的青烟氤氲 着,隐约可见的村庄。深巷里传 来一两声犬吠,深沉旷远;大红 公鸡轻盈地飞上桑树的枝头伸长 了脖颈“喔喔”长鸣。 浑朴天然的景象和解脱后阔大的 心境。冬去春来,榆柳自绿桃李 自艳,鸡犬自鸣,诗意人生。
隐逸诗人
田园诗人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陶渊明把归隐时自己参加劳 动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 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 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 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 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 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其 田园诗的代表作。
陶渊明
“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 “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 “靖节先生”(谥号) “五柳先生”(自号)
赏析
1.总结本诗的艺术手法?
(1)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简单勾
画,体现了事物的本色。 (2)情景交融 (3)比喻生动、贴切 (4)语言朴实、自然
2.作者的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怎 样的美?
图画美——白描勾勒出一幅宁静恬 淡的田园水墨画。
意境美——恬淡闲适、质朴自然的
境界。
语言美——质朴清新,如话家常, 娓娓道来;
21
深味思想之光辉
陶渊明的诗作 和坎坷的人生历 程带给你什么启 示?
著名学者看陶渊明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 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 有陶渊明。 ——叶嘉莹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 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 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 陶渊明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品。 ——鲍鹏山
5、小结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 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厌弃 官场的高洁,他不仅创作了最美丽的诗文,且塑造 了最完美的人格。它的独特艺术个性及高尚品格深 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诗歌鉴赏中赏析句子的方法
1.对关键字进行分析(炼字) 2.对关键词、意象进行分析 3.突出手法 4.表达情感
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 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动静 结合
静 动 方宅 榆柳 草屋 桃李 近景 远景
村庄
狗吠 白描
炊烟
鸡鸣
远 近 结 合
有声衬无声
(视听结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 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 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 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 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 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 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 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 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 多的艺术效果。
zhuō yì n
ài fán
《归园田居》突出表现了 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厌恶官场 热爱田园生活
少无适俗韵,
天性,本性
性本爱丘山。
田园生活
误入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笼中鸟 池中鱼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水潭
开 荒 南 野 际 , 方 宅 十 余 亩 ,
《归园田居》羽泉
再翻一座山 渡过一条河 就是外公外婆的村落 喝一口泉水 唱一支老歌 看那袅袅炊烟舞婆娑 采一朵野菊 插在你酒窝 酿出牛郎织女的传说 吹一首牧笛 暖在你心窝 看那斜阳 笑山坡 为了什么才离开 又为什 么而归来 故乡是永远能给我原谅的 胸怀 要走几段路 犯过几个错 才明白自己想要的太多 要恨几个人 伤过几次心 才了解为了爱要怎么做 一座城市 又一个城市 才知道流浪的路多颠簸 一次成功 又一次坎坷 才懂得陶渊明先生的快乐
守 拙 归 园 田 。 草 屋 八 九 间 。
榆 柳 荫 后 檐 ,
动词,遮蔽 暧 暧 远 人 村 , 狗 吠 深 巷 中 ,
桃 李 罗 堂 前 。
依 依 墟 里 烟 。 村落 鸡 鸣 桑 树 颠 。
罗列、排列
户 庭 无 尘 杂 , 虚 室 有 余 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官场生活
①田园生活
诗歌翻译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 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 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 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 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 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 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 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 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 地。 ——袁行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