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发展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在洪荒时代,由于人力有限,经常受到自然灾害,所以人就对自然产生敬畏,希望得到自然的庇护,自此开始出现道教各种神的雏形,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

这些都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及繁荣打下基础。

东汉时期为道教的发展初期,其中,汉明帝身体力行,修心养性,并且在洛阳皇宫中积存了大量的秘书、列仙图和道术秘方。

桓帝时曾派中常侍左官到苦县(今鹿邑县,是老子李耳的老家)祭祀老子,并下令将天下所有祠庙中的其他神主、偶像毁掉,改祀黄帝、老子。

隋唐时,道教发展达鼎盛时期。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建都洛阳,虽然对道佛均崇,但诏令道先佛后。

洛阳御苑就是按道教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仙境修建的。

唐时,唐高祖曾下诏宣布道教为首,儒学为次,佛教第三,并自称老子后裔,大崇道教。

直到北宋时期,道教仍在繁荣发展。

北宋建都汴京,以洛阳为西京。

宋太祖、太宗祖籍洛阳,因崇信道教。

金元时期流传的道教为“正一道”、“太一道”和“真大道”,后陕西王重阳所创全真道在河洛兴起,上述三教均不再传。

王重阳对道教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弟子又创了好几派,使得道观遍布。

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也大力推崇道教。

但是,由于明初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抑制政策,因而基本没有大的发展。

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曾宣布佛教为国教,所以禁止道教传播。

虽在民间活动较盛,但道观及活动规模都很小。

民国时期,曾宣布废除道教,但民间仍有道教信仰活动。

冯玉祥驻洛,倡导打神办学,很多道观多被用来办学,庙产亦被充公。

到建国前夕,道教在洛阳几乎泯灭。

1958年,人民政府实行宗教制度改革,原道教重点活动场所的职业人员和宗教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其他各教一样,道教活动全部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事务部门恢复工作,对历次政治运动中的不适做法进行纠正,平反了冤案,退还庙宇财产,安置道教职业人员,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道教活动逐渐走向正常。

道教基本信仰
其一,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

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因此道教有了庞杂的神明系统,信奉的神仙有很多,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等。

其二,道教的另一个信仰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

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