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高二下学期人教版语文期末试卷(150分 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
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
《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
”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
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辟场祀地叫做禅。
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
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这一点,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
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
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
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
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也没有结果。
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大体上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
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
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封禅大典而感到痛心疾首,终生为憾。
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尽管古代帝王无数,但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的成功。
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经过春秋战国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思想,最后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
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
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
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
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
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
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选自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有删改)1.下列关于“封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众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构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做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思想,最后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
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
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
俺答猎,虎吼其前,芳一发毙之。
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
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
周尚文镇大同,奇之,署.为队长。
数御寇有功。
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
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
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
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
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
寇营野马川,克日战。
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芳战益力,寇乃去。
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
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
寻以功进左,赐蟒袍。
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
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
寇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马太师..也!”遂却。
四十五年,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
堡圮,众请塞之,不可。
请登台,亦不可。
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
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
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
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
”勒兵追击,大破之。
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
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
家蓄健儿,得其死力。
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
芳乃帅师至大松林,顿旧兴和卫①,登高四望,耀兵而归。
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
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
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
(节选自《明史·马芳传》)【注释】①朱元璋很是有战略远见,他设立了塞外诸多卫所,在北京以北的防线上,辽东都司、大宁都司、开平卫、兴和卫、大同都司、东胜卫,形成了明朝最外围的一道防线。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B.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C.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D.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
如文中的“嘉靖”即明世宗肃皇帝朱厚熜的年号。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芳年少英勇,得到俺答赏识。
马芳年少时被北寇掳去做了牧童,后在危急时刻,一箭射杀猛虎,俺答为他配备良弓善马,让他随侍左右。
B.马芳巧破敌谋,名震边陲。
威远盐场之战,马芳识破敌人诡计,将计就计,大破敌军;界岭口之战,敌寇初以为马芳不在,后来见到他就惊吓而退。
C.马芳智勇双全,多次破敌建功。
马莲堡之战,马芳用疑兵之计,大开堡门,通宵鼓噪,马芳躺在床上,到中午也不起来,麻痹敌军,最后一举击破敌人。
D.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
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
周尚文镇大同,奇之,署为队长(5分)(2) 芳乃帅师至大松林,顿旧兴和卫,登高四望,耀兵而归。
(5分)(二)古诗文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苏轼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8.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5分)9.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