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2.发病特点: 温热类――发病急,来势凶猛,变化快,易伤 阴液(如春温)
湿热类――发病缓慢,传变慢,变化少,病情 緾绵难解,多留恋卫气分
3.辨证特点: 温热类――多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实到虚 ――多以卫气营血辨证为辨证纲领
湿热类――多在卫气分,很少到营血分――多 以三焦辨证为辨证纲领
4.症候特点: 温热类: 总的特点――热势宣扬,口渴、苔黄甚至焦 黑,脉洪滑数
①伤寒论⑥首先提出了温病的症状及与伤寒的辨证 要点。 ②六经辨证纲领对后世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有着 指导作用。 ③伤寒方为温病方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⑵温病学说是伤寒论继续发展的结果。
3.病机、辨证、治则上的联系:
⑴从病变发生和发展上看: 发病初期都不同程度的具有表证,病邪入 里,都见里热。
伤寒固多伤阳,也同样可伤阴;温病多伤 阴,但也不是绝对不伤阳
(3)季节性:温病的发生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有 着密切的关系。
如:风温――多发生在温暖的春季
暑温――多发生在炎热的夏季 暑湿、湿温――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长夏
秋燥――多发生在干燥的秋季
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还可对人体 发生影响造成人体对病邪反应性的差异。如: 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故容易导致 风热病邪侵犯肺卫,病变以上焦为主。 夏秋季节热盛湿重,人体脾胃功能呆滞, 易导致湿热病邪侵犯脾胃,病变以中焦为主。 由此可见温病的季节性特点,主要是由 于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病邪产生、传播和对 人体机能影响的结果。
二是温病的传染程度强弱差异很大,有的具 有强烈的传染性,有的则传染性较小; 三是温病虽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但也并不 是所有传染病都属于温病范围,如狂犬病、破 伤风等传染病因不具有“温热”的特征,故不 属温病范围。
(2)流行性: 某些温病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可以在人群 中广泛蔓延。
庞安时说:“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 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以上指出了温病流行的程度有大流行、小流 行和散在发生等几种情况。不同的温病流行性固 然不同,即使同一种温病在不同条件下流行性也 有差异。
⑵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热偏重在胃
湿偏重在脾
⑶留連气分时间较长,易发白培,易阻遏清阳, 易阻遏气机
⑷后期转归 湿重者易伤阳;热重者易伤阴
5.治疗特点:总的治疗原则――清热救阴 温热类――清热救阴,多用辛凉、甘寒、 苦寒、咸寒等法
湿热类――清热化湿,多用芳香、苦温、淡渗、 苦寒等(后期易伤阳或易伤阴,故既 需护阳,又要护阴)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的含义 : 温病是由外感温邪所引起的以急性发 热,热象显著、易化燥伤阴为主要临床特征 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 温病主要有:风温、春温、暑温、暑湿、 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 湿热疫等。另外属于温病范畴的疫毒痢、急黄、 麻疹、水痘、百日咳、白喉等,已归列于内科、 儿科、喉科等相关学科中。
(2)易化燥伤阴(阳明温病后期伤胃津;下 焦温病后期伤肝肾之阴)
(3)易内陷营血(如营分证发斑、出血)
(4)易发斑疹、白培(温热类温病易发斑 疹;湿热类温病易发白培)
(5)易动风痉厥(抽搐、角弓反张、牙关 紧闭)
㈡温热类与湿热类特点比较: 1.病因特点: 温热类――感受温热病邪(纯热无湿)
湿热类――感受湿热之邪(湿与热合)
辨证治疗: 六经辨证,多用辛温解表
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辛凉疏表
(二)联系: 1.概念上的联系:萌芽阶段,温病包含在广义伤寒之 中。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 有温病”。
伤寒 感受寒邪(风寒)--寒化证 中风 湿温 热病 温病
感受温邪--热化证
2.学术体系上的联系: ⑴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发展的基础
又要了解温病学是受伤寒学说的影响发展 而来,它们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是相互 联结的。
五.温病与温疫的关系:(自学)
六.温病与温毒的关系:(自学)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四时温病为什么有季节性的特点?
2.温病分温热类、湿热类的根据是什么?这种 分类有何意;
温病为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既重上 下出入,又重表里深浅。
温病、伤寒辨证纲领相互关系表
表里
三焦
上 太 太 少 厥
六经
阳 阴 阴 阴 心
脏腑
膀胱、小肠 肺 心包 胆、三焦
与卫气营血的关系
卫气营血
卫
浅深 由
由
焦 中
浅 气 入
表
少
阳 明 阴 阴 阴
阳
胃 肠 脾 肾 肝 血 营 深
各阶段的特点: ⑴初起热象偏重 ⑵病变过程中易发生热闭心包的神昏谵语;热 盛动血的斑疹、出血;热盛动风的惊厥抽搐。 ⑶病变后期易出现阴亏液涸;水不济火;阴虚
动风等肝肾阴亏的证候
湿热类: 总的特点:身热不扬,口不渴,或渴不欲饮, 苔黄白相间而粘腻润滑,脉濡数或濡缓
各阶段的特点: ⑴起病以上中二焦的卫气同病多见,但以卫分 证为主。
2.发病特点: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急骤性
(1)传染性: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 状相似”。《素问· 剌法论》
吴又可说得更清楚,他指出“邪之所着,有天受, 有传染”。《温疫论》
以上的记述指出了温病的传染牲,并认识到病 邪可以通过口鼻、接触等途径传染给其他人,在人 群中引起互相传染。 有几点需要明确: 一是温病的传染是指大多数病种而言,也有少 数温病并不具有传染性,如夏季中暑;
(二)温病的分类 : 1.以发病季节分类:
⑴单纯以季节分类: 发于春季的为春温, 发于冬季的为冬温。
⑵以季节的主气分类: 如风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等
2.以发病的类型分类:
新感温病――疾病初起先有肺卫表证,然后由浅入 深,由表入里出现里证。 如风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等。 伏气温病――疾病初起没有明显的肺卫表证,其起病 急骤,病势凶险,开始即以里热证为主。 如春温、伏暑等。
四.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一)区别
伤
病因: 感受寒邪
寒
温
病
感受温邪
感邪途径:多自皮毛而入,先伤足太阳膀胱经 多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经 病 机 阴寒,变化较慢,郁阳化热 与 转 归:易伤阳,多表现为心肾阳衰 初起证 阳邪,热变最速,变化多 易伤阴,轻则肺胃阴伤;重则肝 肾阴伤
恶寒重,发热轻,恶寒持续时间长, 发热重,恶寒轻且时短,口渴, 口不渴,舌不红,小便清长,苔薄 小便淡黄,舌尖红,苔薄白 候表现: 白而润,脉浮紧 欠润,脉浮数
古人形容温病“其来也速,其去也快”,
“一日三变”,
“剥笋抽茧,层出不穷”。
3.病机特点: 发展趋向一般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 重,由实到虚。
病理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 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其病机变化和演变过程 : 从卫气营血看
新感温病: 卫 气 营 血
伏气温病: 气
(4)地域性:我国彊土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 由于地域条件、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 不同,所以发生温病的种类也不相同。
如:江南水乡――水多湿重,气温偏高――多湿热病 西北高原干旱少雨―――很少见湿热病
两广、云南――多瘴气――多见瘴疟
⑸急骤性:温邪热变迅速,故温病有发病急, 来势猛,发展快,变化多的特点。
营血或
营血
转出气分
从三焦看
顺 顺
上焦肺卫
逆
中焦脾胃
下焦肝肾
逆传心包
病机转归: ①燥化伤阴 燥化伤阴――多见于温热类温病(热邪不燥 胃津,必耗肾液(叶天 士)) ②湿化伤阳 湿化伤阳――多见于湿热类温病(湿胜则阳 微矣(叶天士))
4.临床特点:(症状特点) (1)热象偏盛(如阳明温病高热、恶热、大汗、 大渴……)
3.以温病证候性质分类: 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 头瘟、烂喉痧、暑燥疫等
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 等
三.温病的特点(重点) ㈠一般特点:
1.病因特点--外感温邪 温邪具有致病迅速,从外感受,性质属热等特 点。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和疠气及伏寒 化温的温热病邪等 。 不外乎温热病邪和湿热病邪两大类
入
太 焦
里
下 焦
少 厥
⑶从治则上看: 温病:初期――辛凉透解; 中期(中焦、气分)――清里、通下 ――白虎、承气类 伤寒:初期――辛温解表 中期――清里、通下――白虎、承气 两者治疗的总原则:解表、清里、补虚、泻实
(三)寒温学派之争(清代开始) 争论焦点是伤寒含义是广和狭 1.广义学派(经方派):又称独尊伤寒派 认为《伤寒论》中的伤寒是广义的,统括 了温病在内,其治法也统治温病。 陆九芝:“伤寒一书,无问全与不全,苟用其 法则足也。后人能治病全赖此书” 。 又说:“温病热从内燔,最重为阳明经腑两 证”。
2.狭义学派有(时方派)
认为《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只适宜于治 狭义伤寒,即风寒性质的外感病,而不适宜 治疗温病。 张洁古:“伤寒有用之方不过二分之一,古方 不能治今病”。 叶天士:“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 则与伤寒大异也”。
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既要了解它们是研究两类不同性质疾病的 学科,有其各自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