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颐和园教案解析

18颐和园教案解析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你看,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将自己所看到的景物一一描写出来,这种写法就叫“移步换景”。(板书)
(三)鉴赏美
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和图片。
2、【课件出示】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
5、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2、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1.自主预习提示。
(1)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音,找准词。
(2)运用各种巧妙方法记住生字。
(3)借助字典、词典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4)用“”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
(5)任选一个自然段,读熟,读出感情。
2.自学效果汇报、交流。
(1)四人一组交流预习情况。
(2)教师考核、点拨。
①颐:读yí,不要错读成yì。“颐”的左边是“”,不要写成“臣”。
第6自然段:颐和园景色美丽,令人流连忘返。
(3)为三幅插图找到相对应的段落。边读课文边赏图,体会描写的顺序。
第二课时
(一)走近美
同学们,之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北京有一座伟大的建筑——长城,它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同样是在北京,西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那里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留恋忘返,它就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颐和园(板书课题:颐和园,认读“颐”字,把自己喜爱的景物画下来,同学们画得真好啊,我们仿佛已置身于颐和园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在颐和园里一边欣赏,一边学习,好吗?
出示图片,欣赏颐和园美景
(二)发现美
师:颐和园美吗?书中写得更美,下面我们来看书里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注意听,一会儿回答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文中找出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引导学生理解“首尾呼应”这一手法)
阎良区西飞四小迎宾校区教师专用教案(课时)
课题
18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1)指名读课文。要求:准、通。
(2)选读一个自然段,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意。
第1自然段: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2自然段:长廊不但长,而且内有五彩的画,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第3自然段: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佛香阁、排云殿。
第4自然段:站在万寿山上眺望山下美景。
第5自然段:昆明湖、湖心岛、十七孔桥各具特色,吸引着游人。
教师适时评价。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到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②幅:读fú,不要错读成fù。③栽:左下角是“木”,不是“车”。
④堤:读dī,不要错读成tí。⑤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⑥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块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⑦画舫: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3.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教法
情境教学
学法
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颐和园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当堂预习、交流,初步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三、细读品味,感受美丽。
教师总结
北京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不仅仅因为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还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美的风景。颐和园就是其中一处著名的景点。它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让我们读读课文,一起感受它的美丽。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2、快速浏览第2——5自然段,找一找作者带我们游览了哪些美景,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展示颐和园之美?从哪些句子可体会到?画出相关的句子。
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板书)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