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报告 最好版本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报告 最好版本

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及评阅书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等级任课教师姓名:秦桂秀任课教师签字:著作名称:《科学究竟是什么?》重点解读章节:第四—六章证伪主义及其局限性学院名称:研究生学院专业名称: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职称:上课时间:《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报告著名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之一贝尔纳,曾经为科学勾勒了一组动态的形象:(1)一种建制;(2)一种方法;(3)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5)构成我们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其中,科学作为一种建制和作为生产要素这两种形象,只是近代以后才出现。

但是,科学有哪点特别?导致特别值得称赞或可靠结果的"科学方法"又是什么?作者查尔莫斯写此书就是试图说明和回答这类问题。

近一个月阅读了查尔默斯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作者引导我们系统认识了各个科学哲学家对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和实验、观察、推理等的学术思想。

并对这些思想进行了批判性思考。

这对我理解科学有很大启发,作者研究的不是科学的具体内容,而是从哲学的视角将“科学”直接作为一个对象来进行研究。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 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最后20年科学哲学的最新发展。

科学究竟是什么?查尔默斯用哲学的眼光对科学进行了审视。

我国目前提倡“科学发展观”,提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辅之以“科学作风”,“科学态度”,“科学程序”,“科学方法”,“科学定位”,……可以说,“科学”一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辞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认为,大家来读一读这本书,认真思考一下“科学”与“非科学”究竟有何不同?有条件时,再读一些大家的原著,想想如何做才能达到“科学”的要求?而不人云亦云,实在很有必要。

任何书籍都会因作者的偏好而不同。

此书也不例外,也有误读的地方。

但查尔默斯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至少启发了我去认真地去思考什么是科学?我们的社会需要科学吗?我们真正理解并运用了科学吗?全书结构:序和导言外共有12个章节,前三章介绍“归纳主义”及归纳问题;四至六章介绍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科学观并对其局限性和错误性一一做出批判及精致的证伪主义,新颖的预见和科学的成长;第7章和第8章的主要集中于介绍托尔卡斯和库恩对科学的理解,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推崇科学应该有作为结构的理论;第9章作者提出了三种对科学知识性质问题的研究方法,说明客观的研究方法才是正确的,并指出库恩理论的不一致性,指出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最后3章(包括激进工具主义或多元实在论,作者在指导人们一步步认识真正的科学是什么时,依旧采用批判性的手法,对比了不同的主义对科学的认识观,并竭力阐述区分一些概念上的混淆,在第12章中,作者提到了认识论的无政府状态持有者。

由于作者的对于科学的观点是贯穿在他对现代观点的批判和选择性接受的基础上的,所以还未形成像现代观那样系统集中的形式。

总结作者对科学性质的观点如下:1.应该把理论当作某种有结构的整体来描述;2.对科学知识性质问题的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客观的研究法,“客观”与“真的”并没有必然的联系;3.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实验方法并不是始终都存在的;科学的实践没有主体;4.科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相对自由的。

本书我重点解读的是第四至六章,作者在其中介绍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科学观并对其局限性和错误性一一做出了批判及精致的证伪主义,新颖的预见和科学的成长。

(一)第四,五章介绍什么是伪证主义和精致的证伪主义,新颖的预见和科学的成长。

可证伪性标准解释了科学的两个重要特点:1:科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它不迷信权威,它不怕批判。

2:科学应能提供有关世界的某些方面的信息。

作者首先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解释了证伪主义者对“可证伪的”这一术语的用法。

一个十分好的理论是一个对世界提出非常广泛主张的理论,因此它是高度可证伪的,无论什么时候去检验它,它都是经受得住证伪的。

高度可证伪的理论应该比不那么可证伪的理论更可取,倘若它们实际上并没有被证伪。

这个条件限制对证伪主义者是重要的。

已被证伪的理论必须被无情地摈弃。

科学事业在于提出高度可证伪的假说,随之审慎而顽强地试图证伪它们。

引用波普尔的话来说:“所以我能愉快地承认,像我这样的证伪主义者宁愿通过大胆的推测,试图解决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即使这个推测很快被证明是假的,而不愿背诵一连串不相干的老生常谈。

我们宁愿这样做,因为我们相信,这是我们能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在发现我们的推测是假时,我们将学到很多有关真理的东西,并将更加接近真理。

”精致的证伪主义,新颖的预见和科学的成长。

1: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可证伪程度。

前一章提到了一个值得科学家考虑的假说所应该具备的若干条件。

一个假说应该是可证伪的,越可证伪就越好,然而应该尚未被证伪。

更为精致的证伪主义者认识到,仅仅具备那些条件是不够的。

还有一个和科学进步的需要相关的条件。

一个假说应该比它所要取代的假说更可证伪。

2:越来越增大的可证伪性和特设性修改,比如说对燃素说曾经是解释燃烧的标准理论。

根据那种理论,燃素是在物质燃烧时从那些物质中散发出来的。

在发现许多物质燃烧后增加了重量以后,这种理论感受到了威胁。

克服明显证伪的一个办法,就是提出燃素具有负量的说法。

如果这种假说只能以比较燃烧前后物质重量的方式加以检验,那末,它就是特设性的。

它不能导致任何新的检验。

试图克服某种困难而进行的理论修改,并不必然是特设性的。

现在要从科学史上找一个并非虚构的实例,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导致海王星发现的一系列事件。

十九世纪对于天王星运动的观察结果表明,它的轨道大大地偏离了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所预测的轨道,从而给引力理论提出了一个问题。

3.证伪主义科学观的确证,证伪主义者希望摈弃特设性假说而鼓励提出有可能改进被证伪理论的大胆假说。

大胆推测所导致的新颖预见的确证,在证伪主义科学成长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大胆、新颖和背景知识5.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确证观比较,科学的目的在于证明某些理论为伪并以更好的理论加以代替,以能够显示出具有更大的经受检验之能力的理论加以代替。

通过这几段的分析得出新颖伪证主义的理念。

作者举了抛掷石头到地上来确证牛顿的理论,我对科学就并没有作出任何有价值的贡献。

反之,如果明天我确证认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取决于物体温度的思辨理论,并因而证明牛顿的理论为伪。

牛顿的引力理论及其某些局限已经构成现今背景知识的一部分,而引力对于温度的依赖关系却并不是。

赫兹在检测到第一束无线电波时确证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而每当我收听我的收音机时,我确证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在这两种事例中,逻辑上的情况是相同的。

(二)在第六章中,作者又指出了证伪主义的局限性。

把证伪绝对化.“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只要发现一只非白的就证实了它,但发现一万只天鹅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错误的理论也是可被证伪的。

证伪主义者认为,确证和证伪的地位有重要的质的区别。

理论能够根据适宜的证据而被一劳永逸地证明为伪,却绝不可能由于无论什么样的证据而被证明为真,甚至不可能被证明为可能真。

理论之被接受总是尝试性的。

理论值被摈弃却可以是决定性的。

随后作者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证伪主义的不当。

使证伪主义者陷于窘境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如果他们的方法论得到科学家的严格遵守,那么被公认是科学理论中最佳范例的那些理论,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早在萌芽状态就会遭到摈弃。

可以举任何一个经典科学理论为例,无论是在提出之初或是到了晚些时候,都可以找到在当时被公认的、被认为与这个理论不一致的、以观察为根据的断言。

尽管如此,那些理论并没有被摈弃,而它们之没有被抛弃就成了科学的幸运。

作者用牛顿与万有引力、波尔与他的原子理论、麦克斯韦和气体运动理论等几个历史上的例子支持了自己的论点。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

也许对哥白尼的体系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的,是所谓塔的论据。

这种论据大致如下。

如果地球象哥白尼所宣称的那样是环绕着它的轴旋转的,那么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点在一秒钟内都将移动一个相当大的距离,另一个反驳哥白尼的力学论据,涉及到象石头、哲学家以及诸如此类松散地存在于地球表面上的物体。

如果地球在旋转,为什么这些物体并不像石块从旋转的车轮边缘上被甩出去那样,从地球表面上被甩出去?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环绕太阳运动,为什么它没有把月球甩在后面?文章说明的一个例子是现代的“波粒二象性”学说。

“什么是光”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直到17世纪,基本上形成了两种学说。

一种是牛顿支持的微粒说,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

更斯原理是近代光学的一个重要基本理论。

但它虽然可以预料光的衍射现象的存在,却不能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也就是它可以确定光波的传播方向,而不能确定沿不同方向传播的振动的振幅。

因此,惠更斯原理是人对光学现象的一个近似的认识。

直到后来,菲涅耳对惠更斯的光学理论作了发展和补充,创立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才较好地解释了衍射现象,完成了光的波动说的全部理论。

他说,如果光是微粒性的,那么光在交叉时就会因发生碰撞而改变方向。

可当时人们并没有发现这现象,而且利用微粒说解释折射现象,将得到与实际相矛盾的结果。

这本书也有不足,美国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库恩则认为,一个能够维持常规科学传统的规范存在,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规范为在它所支配的科学内合理的工作规定标准。

在库恩看来,科学不是一堆绝对可靠或者相对可靠的、已被证实或者有待证伪的知识,而是科学共同体按照其成员的公认的信念所进行的研究活动。

这点作者感觉主要讲科学的归纳、伪证、方法,对科学的研究执行并未多讲。

通过这本书,我领悟到,一定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既要继承最新的科学成果,亦要勇于批判不正确的观点。

学会“否定”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做研究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在权威面前的认知倾向总是以“肯定”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或许经常提醒自己批判、否定,更有助于我们反思、重构理论、知识和现象。

就说医学,医学是一门科学,必须不断的创新,又要继承发展,才能造福人类了。

老师评语任课教师签字年月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