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章复习提纲【考纲要求】《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查内容(俗称“考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理解B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知识讲解】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聚焦】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从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概念的内涵,通俗地讲,指的是概念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涵盖了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
高考对概念外延的考查,通常是要求考生对某一对象是否包含在某个概念当中作出判定。
须要注意的是,解答从概念的外延角度命制的试题,仍应以明确概念的内涵作基础。
【解题指津】从概念内涵角度命制的试题,一般是四个选项分别强调该概念的某一个特征,解答这类题时须逐项审核该选项所述是不是这一概念的特征,而不必考虑该选项所述是不是这一概念的全部特征。
从概念外延角度命制的试题,一般是四个选项各列举一个事物,解答这类题时须逐项审核该事物是不是该概念的具体对象,而不必顾及这一事物是否在文本中出现过。
明确程序:第一步,找出该概念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段落;第二步,结合具体语境作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三步,分析选项,逐项排除(或确认)。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聚焦】“文中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主要包括:点明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句);内涵丰富的句子;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显示层次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领起句、过渡句、结论句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特定含意(包括深层含意)。
【解题指津】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试题,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析结构。
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须要分析其结构进而来理解其含意:如果是单句,先找出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层层推进,这样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抓关键。
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其含意主要通过一些关键词语显现。
关键词,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
我们只要把句中关键词的含义分析透彻,就可以进而推知全句全段的意思。
•辨语境。
一般来说,句子与句子是相互关联的,这些相互的关联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对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特定含意。
•论目的。
重要句子往往有其表意目的,或表明全文主旨,或彰显文章结构,或表达作者感情,或引出行文线索。
对这些句子,就应从其表意目的的角度发掘其含意。
对关涉全篇的“文眼”句,宜联系文章论述的中心去理解其含意。
对有隐含意义的句子,宜根据文中相关信息,从表意目的的角度理解其含意。
•明修辞。
有些重要句子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对这些句子,可以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来透视其深层意义。
有时还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聚焦】所谓“筛选信息”,即根据阅读要求(或说题干规定的标准)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相关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使之符合题目要求。
一般来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试题所涉信息区间相对较大,信息源也不是单一的。
【解题指津】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试题指向。
筛选信息试题的题干,一般都有明确指向,它或是筛选的标准,或是整合的要求。
•确定信息区间。
明确题干筛选指向后,就要回到文本,迅速找到筛选区域,对相关信息尽数搜罗,不能遗漏要点。
•对照选项甄别。
就是将选项与原文信息相对照来辨别正误。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略)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聚焦】“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文章中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章总的思想,在论述类文章中,也指作者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全国卷对该点的考查,有的是针对这一考点或某一子考点命题,有的是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结合起来命题。
【解题指津】•解答“归纳内容要点”的试题。
“归纳内容要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览文段,找中心句。
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段首提示性中心句、段末总结性中心句、段中过渡性中心句、服务于主体段落的另成一段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
(2)抓关键词,提炼要点。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分析,抓住关键词对文段内容作归纳,提炼出内容要点。
•解答“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以文章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因此,“概括中心意思”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即内容;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即写作目的和写作动机。
“概括中心意思”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
对理解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都是文章的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阅读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
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的方法;它是各层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
(3)结合文体特点,掌握概括规律。
论述类文章一般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传播新知,阐述观点,表明立场,因此应抓住文中阐明中心观点的语句。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聚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
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是直接表述出来的,也可能是间接表述出来的;可能是集中在某一段、某一处中表述的,也可能是分散表述的。
从近年的高考情况看,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角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对文章中涉及的某一具体事物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对文中所引述的别人的观点的态度。
【解题指津】要想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从文中关键语句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对于准确全面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从文中选用的材料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章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征引的文献资料和理论。
这些材料,有的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某种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观点。
分析这些材料,准确理解作者运用这些材料的用意(即目的所在),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意和在文中的作用,即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章在引述材料之后,往往会对这些材料作出分析评价,这些分析评价通常体现出作者的观点。
抓住作者的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也是一条推求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4、从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章中常会出现一些表达不同观点、表明不同态度的句子。
这些不同观点和态度,有的是作者所持有的,有些却是作者为了把问题论述透彻而援引别人的。
在根据语境判断不同观点态度的持有者的基础上,对在文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作比较分析(对立的作正误辨析,相近的作差别辨析),是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有效手段。
5、从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倾向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篇文章,无论何种文体,都会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赞成还是反对,肯定还是批评,欣喜还是忧虑,都可以视作作者观点态度的间接流露。
【整体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整体阅读应该做到以下五点。
•理思路。
•明指向。
•抓对应。
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选择题,应建立起三种对应意识:一是区间对应意识,即须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相关内容;二是选项信息和原文信息的对应意识,即须比较原文与选项表述上的异同,也可以叫作“比对意识”;三是原文与引文的对应意识,要明确选文作者的观点看法和文中引用的他人观点看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握其异同。
•辨实质。
因为这些选择题的选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大都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所以判断选项内容与原文中的对应内容在实质上是否有出入,是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的一个关键环节。
判断这些转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需要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信息,下一番分析综合、概括提炼的功夫,透过字面看实质。
同时,了解相关“转述”的一般知识,掌握其规律性也是很有必要的。
选项设置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为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
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
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文语意,一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2)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现的转述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
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3)同义变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的语句内容作转述的一种转述方式。
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
同义变式包括因果位置互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
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是否“同义”。
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识陷阱选择题中的选“是”(要求选出正确项)题的干扰项,和选“非”(要求选出不正确项)题的应选项,都是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综合不正确的,都是命题者设置的答题陷阱。
了解这些陷阱的种类和设置规律,对我们识别陷阱、正确解答选择题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