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您如何应对孩子哭闹现象

教您如何应对孩子哭闹现象

孩子哭的情形有哪几种?
一般说来幼儿的情绪是不大稳定的。

他不像成人那样会控制自己的感情,不懂得解决各种矛盾的办法。

于是,他只有用哭这种唯一的、天然的手段,来表达他的愿望和要求,委屈和不安。

家长遇到孩子哭的时候,既不要连哄带骗,也不要粗暴地训斥,而要弄清原因,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处理。

幼儿哭的情况大致有这几种:
★一是伤心地大哭。

孩子受到委屈,不但得不到家长的安慰,相反还受到责备,他怎么能不伤心呢!对此,家长应冷静地了解事情的经过,向孩子说明是自己错怪了他。

★二是暴跳如雷地哭闹。

孩子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喊大叫,大哭大闹,以发泄他的情绪。

这时,家长要冷静地观察他,弄清原因,有的放矢地用低音调去教育他,使他慢慢地冷静下来。

★三是牵丝攀藤地哭。

特别是持续的时间长,往往一边哭,一边还要偷眼看看周围人对他的反应。

这种哭多数是撒娇和任性,甚至是无理要挟。

家长绝不要担心他哭坏而显得很着急,无原则地去迁就他,满足他的无理要求。

而要有的放矢地教育他,批评他。

★四是莫名其妙地哭,哭得反常,延续时间长,表情异样。

这时家长要注意他是否有什么不舒服,是否生了病。

总之,随着孩子言语能力的发展,自己控制和掩饰内心不愉快情绪能力的逐渐形成,哭的现象会越来越少的。

孩子为什么爱哭?
▲身体不舒服、生病了,情绪不好而哭。

▲为了取得大人的同情、帮助而哭。

由于孩子缺乏自立和保护自己的能力,以
及知识、经验不足,遇到困难自己不会处理,不知道怎么办。

比如:不会画画;有时受了委屈,小朋友打了自己、不跟自己玩或挨了成人的批评等,都可能成为孩子哭的原因。

哭的目的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同情和帮助,要求成人保护自己。

这时,成人要区别情况,给以关心、安慰、爱抚和必要的帮助。

与此同时,也要教育孩子有事要和妈妈慢慢讲,不要哭。

并示范遇到类似情况,如何用语言表达。

当然更多的还是鼓励孩子勇于克服困难,虽然成人给予了帮助,但要使孩子感到,是由于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慰,这样会增加孩子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不因小小的困难而哭泣。

对于胆小、怯懦和意志力薄弱的孩子,更应该这样做。

当孩子遇到困难而哭泣时,成人不能无原则的同情,要在劝慰的情况下,指出孩子的问题,同时还要给孩子“台阶下”。

例如:“××是个懂事的孩子,以后注意,一定能够改正……”。

切忌成人之间互相指责、互相拆台,即使一方错了,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需求达不到,以哭作为要挟成人的手段。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家长必须分清需求是否合理,合理的要求,应当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明确制止,说明要求的不合理和不能满足的原因。

例如,佳佳早饭前要吃糖,妈妈不给,便哭闹,妈妈说:“佳佳,花儿渴了,要喝水,咱们拿着小桶快去浇花吧,”孩子高兴了,把刚才哭闹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孩子逐渐长大了,不能常依靠转移注意的办法。

要逐渐使孩子懂得“该做”“不该做”,“可以”“不可以”的含义,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并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能力。

知道以哭闹要挟、缠人是不对的。

其中成人的态度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最初孩子的哭,是表达因得不到满足的不满情绪,那么,当哭产生了“如愿以偿”的效果时,“哭”便成为要挟的手段。

成人对这种要挟的哭,决不能同情、迁就。

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只要成人坚持,孩子会逐渐改正用哭来要挟成人的坏毛病。

▲教育不当所致。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法不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过于宠爱,照顾上亦过于周到。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也不让去做,完全由父母包办,使之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之中。

这样的儿童,只能是一个意志薄弱者,经不起任何挫折,所以,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觉得受不了。

※第二,对孩子哭的行为进行强化。

比如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个要求,遭到父母的拒绝,孩子便哭起来,父母怕孩子哭出毛病,便改变态度,满足了孩子的要求。

这样的情况持续几次后,孩子就会感到,哭是让父母答应自己要求的最好方法。

于是,孩子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动不动就大哭一场。

哭成了表达要求和达到要求的有效手段。

▲儿童性格上有缺陷。

第一,软弱怯懦的孩子爱哭。

这种孩子的依赖感特别强,总是在寻求他人的保护,一旦他们感到孤立无助就会大哭起来,以便能获取帮助。

第二,过于内向、敏感的孩子爱哭。

一般来说,过于内向和敏感的孩子,其所感受到的压力和负担比其他孩子重,而其承受压力和负担的能力却又比别的孩子差。

所以遇到同样一件事,别的孩子认为没什么,可他们却觉得受不了,于是便哭上一场。

家长对孩子哭应抱什么态度?
●孩子的哭闹行为往往有其原因,而非纯粹的无理取闹。

父母应先了解他的哭闹动机,把握住他的需求(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是否受到挫折?)。

如果对孩子哭闹的原因不去探讨,只以置之不理的态度对待他,让他觉得被拒绝而产生很大的挫折感,再由这种挫折感而形成他对自己“没有信心、担心失败或已经失败”的无助心态,将会影响到他日后的人际关系或处事的态度。

这是父母特别要留意的。

●当然,孩子如果完全没有受挫折的经验也不好。

这样他日后面对困难时,可能受一点点小挫折即产生退缩。

所以有时也可以给他一些适当的挫折,增强他的耐力。

●关心孩子是应该的。

但在孩子面前,不要对他的疼痛表露出过多的焦虑,则应鼓励他忍住疼痛,做个勇敢的孩子。

只要父母对孩子的病痛不大惊小怪,孩子的坚强性格在此就可打下基础。

当孩子为有所要求而哭闹时,应怎么办?
◆2到4岁的幼儿的反抗是自我发展的一种正常状态。

因为要求不能满足而与父母僵持是常有的事。

因此,与其在幼儿大哭大闹时手足无措,不如事先做好防范准备,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奠定幼儿的行为基础。

◆当孩子要求不到东西而大哭大闹时,父母必须先了解他的要求。

如果合理,就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如果不合理,就告诉他现在不该得到这些东西的理由,或“在什么情况、什么时间下,妈妈可以答应他的要求”,并且要坚持立场,不能妥协。

这么一来,当合理的要求得到满足时,他同时也渐会了解:“因为我不合理,所以妈妈才不答应。


◆对于哭闹得很厉害的较小幼儿,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他“忘记”目的。

对较大的孩子则先婉言相劝。

如果这两个办法都无效,那就可以不去理他,让他哭个够,等他情绪平静下来,再告诉他理由。

换句话说,在坚持之后必须有机会让他了解“自己的要求合不合理”,千万不可以不理他后又没有下文,以至让他觉得不但做错了事,连父母的爱也都失去了。

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时,应怎么办?
■在街上、百货公司等公共场所,或有客人在座时,幼儿哭闹的举动常会使父母感到尴尬。

其实,父母不必觉得不好意思,应该从基点去改变孩子的行为。

这时,父母可以静静地抱起他,带到一个安全地方(如厕所、走廊)放下他,然后走开。

■“走开”是处理孩子在公共场所为某种目的而哭闹的最佳方法。

因为父母离开会分散他的注意力,会使他忘掉哭闹的目的。

但是不要离开他太远,以免他害怕,只要他静下来,父母亲就赶快过来,并试着转移他的注意力说:“我们过那边看看。

”即使必须强制带走他,也不可答应他的要求。

■除了父母的管教态度必须一致外,其他家人如爷爷、奶奶、叔叔等,也必须采取一致的作法。

让幼儿了解,每个人对他都一样,那么,他自然学会哭闹是行不通的。

父母及家人协调,并保持管教原则的一致性,是相当重要的。

当孩子因性格缺陷爱哭时,应怎么办?
★弥补孩子在性格上的缺陷,努力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

父母应先检查一下自己的性格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

因为父母的性格对孩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怯懦、极端内向敏感的孩子常有一个怯懦、极端内向、敏感的父亲或母亲。

因此,要改变孩子就必须先改变自己。

另外,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多结交朋友,多与父母交流和沟通思想,帮助孩子建立起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