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农药的基本概念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农药的基本概念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3章第1节学时:4
班级:1、19
授课内容:农药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
1. 掌握农药的含义与常规分类方法。

2.掌握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农药对人及高等动物的毒性。

3.重点掌握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农药毒力的表示方法。

4.了解影响农药毒力和药效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
1.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特别是剂量的概念。

2.农药、防治对象和环境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毒力、药效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
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

教学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一、农药的定义
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二、农药的分类
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
⒈无机农药
⒉有机农药
按用途分类:
⒈杀虫剂:对昆虫机体有直接毒杀作用,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可控制其种群形成或可减轻、消除害虫为害程度的药剂。

⒉杀螨剂:可以防除植食性有害螨类的药剂。

⒊杀菌剂:对病原菌能起到杀死、抑制或中和其有毒代谢物,因而可使植物及其产品免受病菌为害或可消除病症的药剂。

⒋杀线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线虫病害的药剂。

⒌除草剂:可以用来防除杂草的药剂。

⒍杀鼠剂:用于毒杀多种场合中各种有害鼠类的药剂。

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控制、促进或调节作用的药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虫剂):
⒈胃毒剂;⒉触杀剂;⒊熏蒸剂;⒋内吸剂;⒌拒食剂;⒍驱避剂;⒎引诱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菌剂):
⒈保护性杀菌剂;⒉治疗性杀菌剂;3. 铲除性杀菌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除草剂):
⒈输导型除草剂;2、触杀型除草剂;3、选择性除草剂;4、灭生性除草剂
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农药的毒性程度常以毒力或药效作为评价的指标。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各种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

毒力测定一般多在室内进行。

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剂型、不同的寄主植物、不同的有害生物防治对象、不同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田间环境因素,都与药剂作用效果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药效多是在田间条件下或接近田间的条件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测试的。

一、药剂毒力的测定
农药毒力单位
⒈致死中量(LD50)
⒉致死中浓度(LC50)
⒊抑制中量(ED50)
⒋抑制中浓度(EC50)
二、药效与防效的计算
⒈杀虫剂;⒉杀菌剂;⒊除草剂
第三节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药施于农作物后,如果使用不当或其他因素,会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药害。

但也有一些药剂,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除起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外,还有刺激作物生长的良好作用。

一、农药是否产生药害的决定因素
⒈农药的性质
⒉植物的种类和生育阶段、生理状态
⒊环境条件
植物药害的症状
1)急性药害
急性药害在喷药后短期内产生,甚至在喷药数小时后即可显现。

症状一般是
叶面产生各种斑点、穿孔,甚至灼焦枯萎、黄化、落叶等。

果实上的药害主要是产生种种斑点或锈斑,影响果品的品质。

2)慢性药害
慢性药害出现较慢,常要经过较长时间或多次施药后才能出现。

症状一般为叶片增厚、硬化发脆,容易穿孔破裂;叶片、果实畸形;植株矮化;根部肥大粗短等等。

药害有时还会表现为使产品有不良气味,品质降低。

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刺激作用
烟草制剂对水稻有促进生长的作用;鱼藤制剂可促进菜苗发根;波尔多液可使多种作物叶色浓绿、生长旺盛。

似乎药剂在低剂量使用时,一般都对植物有一定的刺激生长作用。

不过这种刺激生长的良好作用,需要经过严密的比较研究才能确认。

第四节农药的毒性
一、毒性的定义
习惯上将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

测试农药的毒性主要用大白鼠来进行。

农药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高等动物体内而引致中毒。

二、毒性的分类
⒈急性中毒
一些毒性较大的农药如经误食或皮肤接触及呼吸道进入体内,在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头昏、恶心、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

若不及时抢救,即有生命危险。

中国农药急性毒性暂行分级标准(卫生部)
给药途径I (高毒) II (中毒) III (低毒)
大鼠口服(mg/kg) <50 50~500 >500
大鼠经皮[mg/(kg•d)]<200 200~1000 >1000
大鼠吸入[g/(m3•h)]<2 2~10 >10
⒉亚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者多有长期连续接触一定剂量农药的过程。

中毒症状的表现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最后表现往往与急性中毒类似,有时也可引起局部病理变化。

⒊慢性中毒
有的农药虽然急性毒性不高,但性质较稳定,使用后不易分解消失,污染了环境及食物。

少量长期被人、畜摄食后,在体内积累,引起内脏机能受损,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