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11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11
·字词释义
①客:指冯著。 ②灞陵:汉文帝陵墓,在长安东郊(今西安市东)。 ③采山:上山打柴,此处暗指隐居。 ④冥冥:默默不语的样子。 ⑤飏飏:飘扬飞舞的样子。 ⑥燕新乳:哺育雏燕。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背诗句
·复沓式读诗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镂空记忆背诵
想诗境、悟诗情
诗人在长安城里偶逢昔日的好友冯著,在叙事中抒情、 写景,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劝勉和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诗歌格调清新明快,犹如小河流水,看似一览无余,吟 咏起来则回味无穷。因此,南宋词人刘辰翁曾评价道: “不能诗者,亦知是好。”意思是说即使不懂得作诗的 人,也会觉得这首诗写得好。
鬓丝生几缕。
客人从东郊而来, 衣上还沾着灞陵的雨水。 敢问客人来长安是为了什么? 说是为了买把斧头去砍柴。 春天的花儿静静开放, 忙着哺育幼鸟的燕子上下飞舞。 分别如在昨日,再相逢时又到春天, 时间飞逝,鬓角又生出几缕白发。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素解文意
李斯先从正面论说应该不分地域地招纳贤才、 方能保证国富民强的道理。
最后一段从反面论说“逐客”的危害和后果。 “今逐客以资敌国……不可得也”一句,把“逐客” 的危害性说得更具体、更严重,也更能引发秦王的 “危机感”。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 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 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翻译: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 国他邦,四季生活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就 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 来帮助敌国,排斥客卿,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 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 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 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 (chóu),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 不可得也。
翻译:不出产在秦国却值得宝贵的东西很多; 不是秦国人却愿意效忠秦国的贤士也很多。如今 驱逐客卿来帮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对 内削弱自己的国家,对外在诸侯国中树敌,这样 下去,要谋求秦国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多形式熟读文本 熟读成诵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本课总结
·镂空记忆背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内容二 长安遇冯著
温故揭题
我们学习过韦应物的诗歌《滁州西涧》,这节 课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长安遇冯著》。
品诗味 作者描写了和好友在长安城的偶遇,颔联采 用问答的形式,行文自然流畅,画面感强,如在 眼前。 颈联诗人用“花正开”“燕新乳”来描绘新 春的景象,尾联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诗人将叙 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问答的形式营造画 面,语言自然幽默,如话家常。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解诗题
冯著是中唐诗人,曾任广州录事、缑氏尉等职, 后归隐,是韦应物的好友。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长 安城内和好友冯著的偶遇。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正诗音
·标注易读错字词
灞、飏、鬓
链接:《李斯功过》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李斯没有拘 泥于“逐客”的问题,也不谈个人得失,而是站在“跨 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 述“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 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chóu),内自 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பைடு நூலகம்
分步练读
·文白对读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翻译: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 家强大,人口就众多;武器精良,将士就勇敢。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 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帝 王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六年级下册
内容一 内容二
第32课 谏逐客书(下) 长安遇冯著
内容一 谏逐客书(下)
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谏逐客书(中)》。
尝试初读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 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qián)首以资 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
·标注入声字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明诗意
·文白对读
客从东方来,
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
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
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人 教部编 版11( 精品课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