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模型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模型

( 1999)
归纳出包括四部分的知识转移分析框架, 认为知识转移依赖于转移主体、意境、内容和媒介,
这四部分相互作用, 共同促进知识的转移。 D ix on ( 2000) 提出了知识转移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 , 一是接收 者的知识吸收能力, 二是知识属性, 三是知识类型。 Gupta& Gov indara jan ( 2000) 从子公司的角度提出了跨 国公司内部知识流入 # # # 流出模型, 认为子公司的知识流出与其所拥有知识的价值、共享知识的动机和转 移渠道的多少密切相关; 而子公司的知识流入与转移渠道的多少、获取知识的动机和吸收已流入知识的能 力密切相关。 3 国内学者在知识转移方面的相关研究 阎海峰
2000, 2003)
的知识转移四阶段模型 , 提示知识转移是一个在知识传
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相互传递的动态过程 , 包括初始、执行、冲刺、整合四个阶段。 A l m e id a& G rant ( 1998 ) 从知识默会性出发探讨了知识转移的具体方法可以列入到人际沟 通、编码传播和内嵌转移三大 类。 E I Sayed ( 2002 ) 基于沟通理论的因素整合模型, 认为跨国公司 知识内部转移分为三个阶段 : 从来源公司流 出 , 经过知识转移机制的中介作用 , 最终流入目标公司。 P aulM iesing, M ark Kriger& Ne il S lo ugh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9期
进知识大多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 ;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缺乏领先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为了提高自身 的技术与管理水平, 增强国际竞争力 , 需要获得先进的知识。但大多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了长期保持在 全球市场的优势地位 , 对知识的转移总是采取相对封闭的方式, 如拒绝有偿转让最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知 识 , 把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研制与生产留在母国境内 , 禁止东道国合作伙伴接触和使用某些先进技术等 等。因此, 中国企业很难通过技术引进或引进 外资的方式吸 收国外先进技 术。中国改革 开放 30 年 来, 以市场换技术 的战略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其技术领先地 位 , 对核心或关键技术进行封锁和控制的结果。跨国公司主动向中国转移的往往是成熟的、标准的、甚至 是接近淘汰的技术。 因此, 中国企业要想获取核心技术和管理知识 , 开展以知识获取为动因的跨国经营便成了最好的选 择。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高级管理、科研人员及当地先进的技术、设备, 最大化地获取发达国家 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 二是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即时信息 , 及时、准确、直接地传递到国内母 公司, 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 , 迅速调整企业技术研发方向; 三是可以深入到发达国家内 部 , 真正融入到那种环境和氛围当中 , 获得在国内无法学到或无法真正领会的诸如理念、思维模式等方面 的隐性知识。另外, 通过投资并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达国家企业 , 除了能获取核心技术和管理知识之 外 , 还可以参与部分产品的国际行业标准制定 , 取得话语权 , 从而大大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的过程及关键环节 Szulansk i ( 1996) 认为知识转移过程是知识源和知识接受方之间知识交换的并行过程, 知识转移分为开 始、实施、调整和整合共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的知识转移过程即便顺利 , 后两个阶段无法充分利用和开 发新知识的话, 知识转移仍然不能算是成功的。 Davenport& prusak
( 2007 )

知识转移模型认为知识转移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活动: 创造知识、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 二是影响因素模型。 Kogut& Z ander ( 1993) 认为知识的默会性和不可表达性显著影响知识转移; Szu lanski ( 1996) 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他还认为即使是可表达的知识在转移过程中也经常遇到困难。 A lbino 等
61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9期
知识一类; 而诀窍则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长期积累的能够提高效率和成功概率的实践技能和专长 , 可归 为隐性知识一类。 按照 OECD !知识 经济 ∀ 的分类方 法, 知识 可分为四 种类型 : 事实知识 ( know w hat) 、原理 知识 ( know w hy) 、技能知识 ( know how ) 和人力知识 ( know w ho) 。前两类可称为显性知识, 后两类可称为隐 性知识。显性知识容易编码, 可以通过正式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和传递 , 而隐性知识是建立在组织或个人经 验基础上并涉及多种无形因素的知识 , 是难以公式化和明晰化的。隐性知识可分为两类 : 一类是技术方面 的 , 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 ; 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 , 包括心智模式、信念和价 值观等。 2 知识转移的相关模型 T eece ( 1977 ) 首先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 , 认为企业通过知识的国际转移, 能积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 知识。 Kogut& Z ander ( 1992) 在内部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跨国公司能够产生一种促进知识跨国界流动的 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跨国经营的前提, 而且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得到增强, 是跨国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 关键。因此 , 知识在跨国公司内部的转移比其在跨国公司组织之外的转移更有效率 , 这也正是跨国公司存 在的重要原因。这一视角重新解释了企业的存在和跨国公司的演进问题。 此后, 许多学者都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进行了相关研究 , 并提出以下两种主要转移模型: 一是过程模型。 Nonaka ( 1994) 的 知识转换螺旋模型 ( SEC I) , 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 角度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四个阶段, 即社会化、外化、整合、内化 , 并准确地描述了知识转移每个阶段所对 应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Szu lanski ( 1996,
图 3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 ( 2) 的手机业务、联想收购 IBM的 PC业务、海尔在美国投资办厂并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冰箱厂、华立集团收 购飞利浦集团在美国加州圣何塞的 CDMA 移动通讯部门等都属于此情形。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状况是因为: 一方面发达国家拥有领先水平的技术、管理和市场知识, 目前各种先 63
[ 中图分类号 ] F276 7
知识转移
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 - 1549 ( 2008) 09 - 0061- 06
一 、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它在改变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同时 , 也促进着企业经营 活动的国际化。国际化不仅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手段, 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大量实例表明, 世界 500 强 企业的成功几乎都是国际化的结果。 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 知识转移贯穿于跨国经营的全过程。正如 Dos Santos& W illiam son ( 2001 ) 所说 , 跨国公司不仅仅意味着 一个由承担生产、销售或服务职能的子公司所 构成的高效网络 , 更应该是 一个不断从全球范围内搜寻和获取资源、知识 , 进行整合、创造 , 进而不 断获取和更新优势的企业 。跨国公司开发、维护和培育竞争优势的能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创造、 获取、转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 能否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与整合 , 已成为跨国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 中成败的关键。 有关知识转移的研究多集中于发达国家成熟的跨国公司 , 而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知识 转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针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的特点, 重点探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 的路径、过程及关键环节的相关因素。 二 、知识转移的文献回顾 1 知识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知识可分为显性 ( 或明晰 ) 与隐性 ( 或默会 ) 知识、个体与集体知识、认知 性与实体嵌入性知识、经验与系统知识等几大类别。本文主要在显性 ( 或明晰 ) 与隐性 ( 或默会 ) 知识 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展开研究。 Po lany i ( 1958 ) 第一次提出 默会知识 的概念, 认为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会的及想表达的东西之
图 2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 ( 1) 本文重点说明的是第二种情形: 当我国企业谋求进入发达国家时 , 在考虑扩大市场规模、控制关键资 源等要求的同时 , 常常把获取先进知识作为首要的目标。知识转移的路径出现了与传统转移路径相反的状 况 , 即知识转移主要以子公司向母公司回流为主 ( 如图 3)。如: T CL 收购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
间存在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 P olany i ( 1966 ) 又进一步解释说, 一个人所知道的远比他能够解释的东西要 多 , 这是因为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直觉上的、难以用语言清楚表达的。这被公认为是对知识 认识的重大突破。 Nonaka ( 1995) 从知识转化的角度将知识划分为显性与隐性两大类 , 并且更注重隐性知 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Kogut & Zander ( 1992 ) 把知识划分成信息和诀窍两种 , 所谓信息是指那些一旦确定 解码规则, 在转移过程中就不会失去完整性和原意的知识, 如数据、事实等现实存在的现象, 可归为显性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9期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模型
Know ledge T ransferM odel of T ransnational Bus i n ess in Ch i n ese Enterprises 1 2 张 天桥 崔新健
ZHANG T ian q iao 214153 CU I X in j ian 2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 ( 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
( 2001)
分析了影响知识跨国界流动的主要因素 , 并探讨了网络结构中知识流动的主要角色。
葛京 ( 2002) 探讨了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转移, 认为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是企业取得国际 化优势的重要原因。徐金发等 ( 2003 ) 基于情境因素提出了 母子公司间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孟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