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理学》复习题第一章、第二章复习题1.生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
3.生理学研究分为三个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______。
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活动变化,称为_____。
5.反应的类型有______和______。
6.刺激引起反应的三个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__________。
8.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可用__________衡量,其与兴奋性呈关系__________。
9.可兴奋细胞包括_______细胞、_______细胞、_________细胞,其兴奋的共同特征是产生____________。
10.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是:_________期_____________期、__________期和_________期。
其兴奋性最低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 期,最高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期。
11.内环境是指__________,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___________保持在________状态。
12.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调节、_____________调节及___________调节。
其中最重要的调节方式是______调节。
13.神经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_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
14.反射弧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对机体功能的调节称为____________,主要调节机体的___________、生长发育和____________活动。
16.神经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液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自身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调节幅度___。
17.反馈的类型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8.负反馈的结果使原先的生理活动_______,其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______;正反馈的结果使原先的生理活动______,其生理意义是使原先的生理活动________。
19.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细胞膜蛋白在膜上存在的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1.单纯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2.通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____倍,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膜内Na+浓度的____倍,其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膜上_____________的作用。
23.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闭受膜两侧_______控制,化学门控通道的开、闭受__________控制。
24.膜对离子和小分子转运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对团块和大分子转运的方式是__________。
其中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是______和_____,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不需要膜蛋白帮助的转运方式是________,需要膜白帮助的转运方式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5.当细胞内Na+________或细胞外K+_____时都可激活钠泵。
钠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___个Na+移出胞外、___个K+移入胞内。
26.继发性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
27.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是由于______外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上升支是由于_______内流形成,下降支是由于_______外流形成。
28.细胞膜在安静时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________状态;膜内负值增大称为________,表示细胞________;膜内负值减小称为________,表示细胞________;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称为_________,超过零电位的部分称为_________。
29.引起神经肌接头释放递质的离子是______,接头前膜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其后膜相应的受体是_______________,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______________。
30.前负荷改变肌肉的_______________ ,后负荷影响肌肉的_______________ 。
31、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
32.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离子是____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
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刺激与反应2.阈强度3.兴奋与兴奋性4.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5.静息电位6.动作电位二、简答题1.简述机体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2.试述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3.分析吃杨梅、看到杨梅分泌唾液和望梅止渴”的生理机制。
4.举例说明反射和反应的区别。
5.钠泵的化学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其活动有何生理意义?6.简述反馈的类型、概念及生理意义。
7.简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影响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
8.何谓动作电位?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及特点。
9.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形式有哪些?其传导的特征是什么?10.试述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
11.在生理实验中,人工轻度增加细胞外液K+浓度时,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何变化?为什么?12.当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时,从电刺激到引起肌肉收缩,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哪些生理学活动?第三章血液复习题1.体液的占体重的________,其中_________是细胞内液,______是细胞外液。
2.血量占体重的_______,一个70公斤体重的人,血量应是____________ml。
3.血液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4.血细胞比容是指____________,其正常值男性为___________% ,女性为________% 。
5.贫血的病人,血细胞比容______,粘滞性______,比重_______;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血细胞比容_____,粘滞性_______,比重______。
6.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_________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_____________形成。
7.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血浆白蛋白减少,则血浆胶体渗透压______,可发生水肿。
8.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9.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____________。
10.RBC的正常值男性为___________,Hb的正常值男性为___________。
11.RBC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RBC的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____性及_____________性。
13.RBC渗透脆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衡量。
悬浮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来衡量。
14.将正常人的红细胞放置于血沉快的病人血浆中,血沉值会________;而将血沉快的病人红细胞放置于正常人血浆中,血沉值会_________。
15.红细胞生成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如受到放射线等抑制,发生_____________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是________和_________,缺乏时发生________性贫血;在Ca2+存在下,________能促进维生素______的吸收,缺乏内因子时导致_______性贫血;红细胞破坏的部位是_____,脾功能亢进时,引起____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是由__________ 分泌_____________,严重肾疾患时,发生________贫血。
16.WBC的正常值是________________,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血液中WBC _______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会_______。
16.患过敏及寄生虫感染时,血液中__________细胞会增多。
17.血小板正常值约为______________,当血小板数量小于______________时会导致皮肤和粘膜发生多处出血瘀点,称为_______________。
18.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小板减少时,出、凝血时会____。
19.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纱布按压伤口促进止血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输血时使用柠檬酸钠抗凝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21.温度升高及血液接触粗糙面时凝血速度_______,去除血浆中______的则起抗凝作用。
22.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子是__________,外源性凝血则有_________参与。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维生素K参与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____、____、____、___。
24.输血原则是供血者的__________不被受血者的__________所凝集。
25.交叉配血的主侧是指供血者的________与受血者________的相混合。
26.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其血型为____。
27.输血时_________的血型最不易找到合适的供血者。
28.Rh血型的临床意义是:Rh阴性血的人_____次输入Rh阳性血;Rh阴性的母亲第_____次孕育Rh阳性的胎儿。
29..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Rh____性的母亲孕育Rh______的胎儿。
30.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缺乏__________及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