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摘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美、德、英、法、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帝国主义特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新的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原因; 特征; 对比一、美国经济发展1、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1)、幅员辽阔,天然资源丰富,煤、铁等矿藏和石油、黄金的蕴藏量都相当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和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
3)、欧亚两洲的移民源源而来,不仅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其中许多熟练工人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4)、美国内战结束了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2、经济发展的情况1)1860年,美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第四位,到1894年已经超过所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跃居第一位。
2)重工业迅速发展,工农业的比重发生了显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由农业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3、帝国主义特征随着美国变成工业国家,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美国资本主义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
托拉斯是美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八大财团,他们不仅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而且控制国家政权。
其中,洛克菲勒和摩根为首的美国两大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是两个最大的财团,它们独占了1/3的全国国民财富。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和生产的集中能够达到美国这样的程度。
所以,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列宁指出:“美国托拉斯是帝国主义经济或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高表现。
”二、德国经济发展1、经济迅速发展原因1)1871年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2)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提供了经济发展资金。
3)从法国割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储藏的丰富矿藏,为发展工业补充了重要的资源。
4)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2、经济发展情况1870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第三位。
但是,19世纪最后30年,德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3、帝国主义特征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德国成为垄断组织发展程度仅次于美国的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它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这是因为:德国完成统一后,国内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残余。
容克地主阶级在经济上,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在保持半封建剥削的同时,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并投资于工厂、银行,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渐趋一致。
在政治上,他们独占了德国的军政要职,在国家政权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阶级专政,以便对内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外争夺市场和世界霸权。
这种容克地主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结合,便形成了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三、英国经济发展1、经济缓慢发展的原因1)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占优势的纺织业等传统工业部门的企业设备和技术陈旧落后,资本家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赚取超额利润,而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采用新技术;2)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掌握了广大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即使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英国资本家也能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2、经济发展情况19世纪中期,英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却缓慢下来。
在工业生产上,英国虽然在世界上还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它的造船业和金融业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已被美德这两个发展较晚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赶上和超过,从而失去了它在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上表说明了19世纪最后30年英国煤、铁、钢产量的增长速度落后于美德两国的情况。
3、帝国主义特征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随着英国的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英国加强了对外扩张和掠夺。
英国是最凶恶的殖民主义者,在世界各大洲强占了广大的殖民地,从殖民地劫掠各种原料,向其倾销商品、输出资本。
英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同它疯狂掠夺殖民地紧密相联的,它的垄断组织首先就是从剥削殖民地的企业中开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的意义,英国因此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四、法国经济发展1、经济缓慢发展原因1)法国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造成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2)普法战争使法国损失200亿法郎(包括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又割走了铁矿蕴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都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法国经济的发展3)法国垄断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在信贷方面,而不是投在生产领域,投在国外的又远远多于投在国内的,极大地延缓了法国经济发展的速度2、经济发展情况19世纪中期,法国的工业生产仅次于英国,占世界第二位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法国的工业生产虽然仍有一定的发展,但其速度相对缓慢,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到19世纪末,降到世界第四位3、帝国主义特征19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虽然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它的工业生产也出现了集中的趋势相比之下,在法国经济中起重大作用的不是工业,而是银行信贷业。
法国银行资本比工业资本发展和集中的速度更为迅速。
法国垄断资本家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与英国主要把资本投到它的殖民地工业中相比,不同的是,法国主要采取高利贷形式,把资本借给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殖民地,首先是俄国等欧洲国家。
法国因此成了欧洲的高利贷者,每年收取巨额利息,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五、俄国经济发展1、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861年改革后,农奴制的废除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2、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
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80年代,在主要工业部门中,大机器生产逐渐排挤手工劳动而占据统治地位,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农业经济也日益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但是,农奴制残余的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时期,俄国的地位虽有显著提高,但它在生产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产量上,仍旧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
3、帝国主义特征。
虽然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但在20世纪初,也继其他国家之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一方面,由于1861年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俄国垄断资本同这些大量的封建残余紧密结合,错综交织。
封建残余主要表现为:经济上,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贵族地主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广大农民继续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政治上,贵族地主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沙皇仍然拥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权力,对人民实行专制、野蛮的统治。
另一方面,到20世纪初,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国内市场狭小,资金缺乏,工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外国资本特别是法国的资本,经济落后,难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竞争,它为此更加需要依靠军事侵略手段,占领殖民地市场,力图通过殖民掠夺弥补其财政资本的不足。
因此,俄国帝国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六、日本经济发展1、资本主义发展原因。
1)明治维新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2)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控制了朝鲜,扩大了在中国的权益,获得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廉价的原料供应地,中国的二亿白银的赔款和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为日本经济和生产的发展注入了巨额资金。
2、帝国主义特征明治维新的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垄断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紧密结合,不少垄断资本家就是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变而来。
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都远不及欧美列强,实力不足的垄断资本便与拥有极大权力的军阀集团勾结起来,大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发动侵略战争,借以加速垄断资本的发展。
因此,日本被称之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总结:参考书目:《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国名 经济状况主要原因 帝国主义特征 美国 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西部领土开发 欧亚移民源源而来 内战结束了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托拉斯帝国主义 德国 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国家实现统一法国50亿法郎赔款取自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英国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失去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企业设备陈旧,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拥有广大的殖民地,能从中获得巨额利润殖民帝国主义 法国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生产降至世界第四位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 普法战争后的割地赔款 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和国外 高利贷帝国主义俄国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1861年农奴制改革完成,但仍存在着大量的封建残余 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本 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明治政府的推动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世界近代史》(林举岱、陈崇武、艾周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新编世界近代史》(下册)(王荣堂、姜德昌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日本近代史》(万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