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思维和语言接触Word版

语言思维和语言接触Word版

语言思维和语言接触瞿霭堂(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忽视语言观、思维观和社会观,或因循守旧或竭力避开或就事论事,缺乏理性的指导,成为语言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近几十年来,语言的社会性已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甚至建立了社会语言学,语言的社会属性得到一定的揭示。

但语言研究历来重视“编码”,忽视“解码”,简单来说,只研究怎么“说”,不研究怎么“听”,不了解“说”的规则与“听”的规则是不完全相同的,忽视“听”的规则,“说”出来的话别人“听”不懂或理解错误,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也是忽视社会观的一种表现;在语法研究上,将研究人类语言共性和生成规则的所谓生成语言学,与结构语言学混为一谈,都视为语法研究,甚至要将生成规则引进结构语法的研究,或者要按生成规则来编写具体语言的语法书,分不清先验语言观和经验语言观的差别,语言生成规则和结构规则的不同,这是忽视语言观的结果。

在语言理论研究中,尤其忽视思维观,包括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从而延迟了语言研究从说明性向解释性转化的进程。

语言接触研究中很多重大问题,比如声调产生、语序变化、再范畴化(Recategorization)等深层的接触和影响,甚至混合语的产生,都无法简单地以形式语言学所提出的语言结构成分和语言经验的机械转移来解释,必须从新的思维观寻找答案。

我们将以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方法来建立新的思维观,说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以此来解释语言接触中的深层现象。

一新思维观1.1语言理论研究,有两个重大问题很难回避:一是思维是什么?二是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才能解决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语言观。

正确的语言观是指导科学语言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1.2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智活动,是行为,思维行为的结果,以一种生化形式存在于大脑细胞中的信息,是思想。

思想是思维的产物,也是思维的目的。

人类的心智活动以大脑为物质基础,是通过大脑的神经生化机制,主观世界反映和认知客观世界的行为和现象。

人类的心智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不同层级,思维是最高层级。

高层级的思维是由感觉、知觉、表象等不同层级的认知活动综合提升实现的。

低层级认知活动是高层级认知活动的基础和材料。

低级认知是直接经验的认知,高级认知是间接经验的认知,或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综合认知。

一切认知都以经验为基础。

无论低级的认知还是高级的认知,都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也具有关联性和系统性,简单地说,人类具有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抽象和概括,并关联起来,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是人类认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本质属性。

其他类人动物,甚至较低等的动物,通过直接经验,也能产生一定的心智活动,甚至类似思维的高层次心智活动。

但由于大脑这种物质基础的差异,其他动物的思维与人类的思维有本质的不同。

从作为物质基础的大脑来说,人类至少在两个方面与其他动物不同:第一,抽象化和系统化的能力不同,即从已知求索未知的能力不同;第二,存储能力不同,即存储的容量、内容和方式不同。

因此,最聪明的猩猩也只能学会一二百句话,进行最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1.3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依靠什么和如何实现的?在中国,至少在大陆,思维及其与语言的关系,属哲学问题,是所谓思想界的课题,语言学界使用哲学研究的成果,一般不做或少做独立的研究。

中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意识的产生摆脱不了语言这一物质的外壳”。

1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语言是实现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认知客观世界的工具。

对思维及其与语言关系的研究遇到几乎难以克服的障碍,即人类限于科学研究水平,尚无法直接观察头脑中概念以及判断和推理规则的存储单位和形式,也无法直接观察判断、推理的神经生化机制,而不得不通过思维的结果即思想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研究思维的过程和思想的产生。

这种由果推因的研究方法自有其合理性,因为通过思维表达出来的思想,必然会透露出思维行为的各种信息。

但思维不等于语言却是早为人们所确认的,因此研究思维规律的逻辑学和研究科学反映论的认知科学,首先就排除“具体化”的语言,否则就无法解决思维的机制、规律全人类是一致的,而语言却千差万别的矛盾。

逻辑学的成果当然也要使用语言来表达,但表达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通过语言信息所反映的思维规则和规律。

现代逻辑学干脆使用符号来表达,避免语言的干扰,不能不说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既然人类早就认识了概念不等于词、逻辑不等于语法,偏偏要将思维植基于语言之上,至少将语言作为抽象思维的工具,而不需作任何机理的解释和说明,其武断性和主观性可见一斑。

巴甫洛夫看到了这个矛盾,提出了思维使用的“内部语言”,由于“内部语言”是由“外部语言”简化而来的,换汤不换药,其子虚乌有的非科学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思维及其与语言关系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虽然还没有能力直接观察大脑中的思维活动,但通过实验和观察,采用反证的方法,同样取得了很多积极而有说服力的成果。

比如:⑴从人类的起源研究可知,人类起源于一千多万年前,而语言起源至多上推到几百万年,这里差距甚大。

既然是人类就有别于畜类,而人类区别于畜类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类有发达的抽象思维。

既然人类早就有了抽象思维,而那时还没有语言,可见,抽象思维并不产生于语言的基础上,换句话说,人类的抽象思维的产生并不是以语言为工具的。

⑵经观察和实验证明,聋哑人不仅具有高级的抽象思维,而且能够学会语言的代用品文字,甚至能够通过“读唇”“听”懂有声语言,经过训练说出有声语言。

⑶思维障碍症患者,如老年痴呆症等患者,思维混乱,但语言机制并不混乱,说出来的话完全符合规范,或者说与正常人无异,听者所以不懂不在语言而在思想,不懂的是意思,而不是语言。

实际上是以正确的语言表达混乱的思想。

⑷经病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失语症的患者并不一定“失思”,也就是说患者可以正常思维,只是无法使用有声语言表达,但可以通过手势甚至图形等形式表达正确的思想。

⑸近年来发现老年痴呆症初期患者有“失字”现象,即能说正确的语言却写不出一个原来会写的文字。

可见,大脑中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也是分别存储的。

这种现象与聋哑人的有字无声正好相互印证。

儿童在学习中出现拼写障碍症和识字障碍症,但他们的语言功能并没有问题,也是一种佐证。

以上⑵—⑸说明人类产生语言后,原来没有语言的人也有抽象思维,原来有语言的人在失去语言后,同样还有抽象思维,原来有思维能力的人在失去这种能力后,却不同时失去语言能力,加上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思维规则和规律却基本一致,大家又都承认语言与思维并不等同,而且从正面又证明不了抽象思维机制与语言机制的关系,怎么能说抽象思维的实现要使用语言或以语言为工具呢?从以上的研究和观察至少可以从反面获得以下的认识:⑴思维的产生远远早于语言。

这里所说的思维当然是指抽象思维,也就是说抽象思维并不产生于语言。

即使人类产生语言后,抽象思维也不使用语言。

作为抽象思维成果的思想的存储单位和运作机制与语言的存储单位和运作机制没有直接的关系。

人类还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等不同思维行为和活动,与抽象思维是层级和方式的差异。

⑵思维既然早于语言,“失思”不等于“失语”,“失语”也不等于“失思”,可见作为思维行为结果思想的单位或存储形式,并不是语言,而是一种其他的生化形式。

语言、文字、其他的图形、图象、声音等都能成为思想的独立单位和独立存储形式。

⑶思维是行为,行为的结果是思想,概念是思维的成果,是人类通过思维机制和能力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成果,所以也是思想。

传统哲学的思维观认为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不承认它就是思想,认为思想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综合成果,“是对客观的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间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或者“是通过概念的联系,概括地说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原理”2。

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本质反映和抽象,当然是“对客观的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再说,概念既然是思维的“单元”或“纽结”,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的“认识”结果,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这显然不是思维动作,而是动作的结果,或者说思维最初和最基本的成果就是概念。

思想是思维的成果,概念自然就是思想。

思想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具有结构性、层级性和系统性,要由基本要素来构成,概念就是思想的基本元素。

由此可知,人类思维活动是通过思想进行的,即通过思想的最基本和最小的元素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形成更加复杂、更加系统的完整思想。

认定概念是思维成果即思想,有重要的意义,这使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理,思维活动或操作赖以进行及其成果的存储单位或形式是思想。

概念是思想,思想具有“主观性”、“差异性”和“正误性”,因此,概念也只能近似地反映客观存在,概念要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无论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除了概念的基本“内涵”具有共同性而使人类都能沟通和交流思想外,对概念的认识因经验和知识的背景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遑论科学的概念要受一定理论的制约,虚假和错误概念在认识上的任意性了。

从上述的论述可知,思维活动的进行既然不使用语言,思维成果即思想的存储单位和形式自然也不是语言形式,思维的逻辑规则或运作规则也必然不是语言的规则即语法,而是另一种神经生化形式和机制。

⑷通过以上事实的推理,语言并不是思维实现的工具,而只是作为思维成果的思想的表达工具。

这就是说,思想的产生不需要依靠语言,但思想的表达,特别是抽象思想的表达必须依靠语言。

人类表达思想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种能超过语言,包括语言的代用品文字,遑论其他的符号和手段。

通过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澄清一些长期以来语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⑴思维不等于思想,思维是行为,思想是思维的成果,又是思维赖以进行的元素。

思维行为的目的是产生思想,概念是思想的最小和最基本的单位。

也就是说,人类通过思维的机制,对客观存在进行本质的概括和抽象,产生思想,又在不同层级的思想单元上进行判断和推理,产生更加复杂的思想。

思维行为的一切信息都存在于思想之中。

思想产生后是以一种独立的生化形式存储在大脑之中,以此指挥人的一切行为。

只有在需要表达的时候才转化为语言的形式。

比如有时我们做出一个决定和计划,并逐步付诸实施,因无须表达和交流,就不一定存在语言的形式。

当实现后需要表述时,反而要“总结”,甚至自己都说不清楚,要别人从已经实现的结果来分析当初那个决定和计划产生的原因和思想。

再如,我们爱某个人或恨某个人的“决定”,常常是说不清楚的,至少是说不完全的,“言不及义”和“言不达义”是又一种佐证。

⑵思维是大脑的一种天生的机制,具有全人类同一性。

由于人类采取社会化生存方式,因此任何思想都具有社会性,即符合社会的需要和规范,思维作为一种机能没有社会性,而是个体自然发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