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各种观点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其实,二者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
(一)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
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
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
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
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
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
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
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
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
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
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
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
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
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
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
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
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思维和语言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从本质特征来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它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
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
2.从生理机制来看,虽然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都体现着大脑和感官的整合效应,但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则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与眼、耳、喉、口腔等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联合活动的结果。
语言器官任一方面的损伤或先天发育不良便会使人丧失语言能力,但不一定或不会使人丧失思维能力。
这表明思维与语言是不能等同的,甚至语言也不是思维的必要工具。
3.从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来看,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思维结果;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内在联系,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的,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事物可以赋予不同的符号或标志,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4.从思维和语言的构成因素来看,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
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同一个思想又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5.从思维和语言的规律或性质来看,语言的语法规则与人类的思维规律不同。
语法规则因民族而异,具有民族性、区域性。
而思维规则不然,具有全人类性,只要是大脑发育正常的人,不论任何民族、任何职业或性别,其思维都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如果说“思想家必然是语言大师”,然“搬弄是非”者未尝不是“花言巧语”。
我以为,语言并不分“高低贵贱”,它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换过说,也就是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曾经论证过的: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不是某一个阶级所创造的,而是整个社会、社会各阶级、世世代代的努力所创造的;语言创造出来是为了满足社会各阶级的需要。
2.然若看一人之是否称其为“思想者”,不仅仅要体味其语言,更要体味其“精神实质”。
语言的外在形式是知识的,内在实质是精神的。
语言的发生者,是泛泛的、花言巧语的搬弄知识的冬烘还是另辟蹊径、有独到见解的大师学者,不是靠语言“听”出来的,而是靠思维“辨”出来的。
3.语言是思维意识的外化表现,倘若一个人语言能力不佳,并不意味着思辨能力不强,那么,这个人的思辨能力就无法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虽则有着思辨的“感受”,但是“有口说不出”。
然而,在思维“内容”(思想)的实质上来讲,这个人的确是个思想家。
如若语言为思想的传播成为可能性,使思想的成果不断显现,使思维不断的进步,那么这个人在一个思维的“事件”中--而不是在思维的全过程中--是可以被证明为思想家的。
因为,既然思维可以脱离语言独立存在(见《语言思维和语言接触》),则在一个单独的思维“事件”中,思想成果的传承性就可以不被考虑了,那么这个人的单纯的思维虽则不通过语言(可以通过文字),但“他是思想家”的这个命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4.语言是思维外化的表现形式,是思维“内容”的交流工具。
思维的内化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思维运作所产生的“感受”,人们进而便产生了交流的冲动,从而产生了语言。
假设一个婴儿,家长从小教育他(假设他只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说“孬”为好的含义,而“好”为孬的含义,那么他长大以后,在表达“好”的这个含义时,便用“孬”的字词,反之亦然,这便是在语义上把常识颠倒了,但他所表达的实质的东西(思维的“内容”)和常人是相同的(虽然常人不可能不误解他)。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说明,一定的语义并非“天生的”与一定的语言相对应,语言并不代表思维本身,而只是思维“内容”交流的外化工具;在不考虑词语语义的“对象性”和“确定性”的情况下讲,任何言语可以表达任何思维的内容,任何思维的内容可以通过任何语言字词来“表述”。
5.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词不达意”?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思维了,但我们在现有的语言范畴内找不到与此思维“内容”相匹配的语言。
我说,哲学是最让人词不达意的学科,哲学所研究的在常识语言中很难有对应,哲学的语言需要再造,这就产生了“术语”。
然而因为“再造”,却使之变得很难普及,因之让人感到费解。
但也不得不再造,否则就表达困难(即便再造了有时也会表达不好),这是矛盾的。
6.在仅仅产生了简单语言的原始社会,人们也是有抽象思维的(宗教和艺术的观念),那么简单的语言对于产生抽象思维有多大作用的问题,怎么来证明?是语言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还是抽象思维需要创造语言来表达?抑或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我说,不是语言使进一步思维成为可能,而是进一步思维需要语言的“陪嫁”!如若先没有进一步思维,则创造语言的动力何来?所以,思维是在语言之前的,而不是在之后,思维为语言的创造提供了可能和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思维决定了语言,而不是语言决定了思维。
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与动物有所区别的主要因素之一。
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
思维同样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之所以与动物的思维有根本的区别,是它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是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
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生存,为了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对外界事物的不断认识,对语言和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需要,而这一需要本身就是人的思维过程。
可以说思维是早于语言产生的,因为在人类还未创造文字符号前,实际上就已有思维,是与动物还未有很大区别的初级的、简单的思维。
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思维的作用可说是起重要作用的。
大家知道,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那么,这种心理的产生也必然伴随着思维的产生,尽管是最初级的简单思维形式和内容。
初级的思维主要是对直接刺激进行反射,人们对猎物的反应、对环境的反应、对人们之间的神态的交流、呼声、手势、面目表情(喜怒哀乐)等,都在向他人传递着某种信息,这种信息就是初级思维的具体表现——初级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但还未有文字及词的产生。
所以,在还未有词句的语言产生之前,由初级思维内容和形式所代表的动作、神态等,也算的上是最初级的语言表达方式。
初期的条件反射是由触觉——平衡觉复合刺激引起的,随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知觉系统的刺激都能组成复合刺激,特别是以词为刺激信号的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不仅表现为感知觉的反应,也是初级思维的表现。
人类是逐步社会化的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交流、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世界等,需要语言和文字的帮助,这为语言文字的产生奠定了需求基础,也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字的创造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从最简单的符号型文字(如:草结、划痕、图案等)、到契形字、象形字、音标字等,词义的解释、词类的组合、语句的形成和发展等,都是思维作用的结果之一。
因此,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文字和语言的。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1、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之一。
人类首先创造出的是文字,然后经过词类、组词、简单句、复合句等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直观认识的丰富,就必须借助抽象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扩大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了解。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借助语言词汇来表述的。
概念在人脑中的形成过程,就是思维活动和发展的过程。
随着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的不断扩大和对知识欲求的发展,已不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关系和形象联系的认识水平,人们开始追求对事物的内在关联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对事物概念认识的不断发展,这些都促进着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中萌发出抽象逻辑性,并使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初步地发展。
2、动作是思维的表现工具之一人类早期的思维内容,是通过动作作为媒介的,利用动作,人们可以操纵一些外界事物,可以通过动作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思,相互传递信息。
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除了用语言表达外,还更多地使用身体动作,包括眼神、手势、体形变化等。
动作本身也是语言的一种——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