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名词解释
1、洗钱罪
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掩饰、欺瞒其来源和性质的行为。
2、间谍罪
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攻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3、职务侵占罪
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4、罪状
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5、引证罪状
引用同一法律上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
空白罪状
条文不直接地具体规定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但指明确定该罪构成特征需要参照的其他法律、法规。
6、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
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或者向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行贿的行为。
7、伪证罪
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8、招摇撞骗罪
是指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的行为。
简答
1、公共安全定义不同观点(张明楷ppt)
公共安全,指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一、“公共”指不特定或多数人。
多数人的安全必然是公共安全,
这样来说少数人的安全应该排除在外。
张明楷认为,如果“少数”是“不特定”的,有随时向“多数”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会使社会多数成员遭受危险和侵害,那么也体现公共安全:“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犯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具体预料也难以实际控制,行为的危险或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者增加。
”二、“安全”包括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等安全。
传统刑
法理论将重大财产损失也作为公共安全的内容。
在例外的情况下(124条),“安全”的内容也包含了公共生活的平稳和安宁。
2、盗窃罪与诈骗罪如何区分
一、从客观方面来说,盗窃罪表现为秘密窃取,犯罪分子采取秘密
手段、方法,将被害人财物据为己有;诈骗罪表现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后处分自己的财产。
二、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键区别在于被害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而
处分财产。
盗窃罪是违反被害人的意志,诈骗罪是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如果不存在被害人处分财产的事实,则不构成诈骗罪。
3、行贿罪与受贿罪关系
一、受贿罪与行贿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向关系,但同时都有着各
自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体系。
二、行贿罪的成立,是不以对方构成受贿罪为前提的。
同样,在特定情
况下,受贿一方也不能因对方不构成行贿罪而不予定罪。
关键在
于行为人是否具备各自的犯罪构成要件。
4、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举例说明)
一、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如果存在一定的解释,则无需进行价
值评价,仅仅根据法定的认识的判断就可以认定的场合。
例如,
关于杀人罪的客体“人”,尽管对于“人”什么时候开始什么
时候结束,在学说上有争议,但只要确定其解释,法官就可以
不进行价值判断,直接对“人”进行认定。
二、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尽管就此存在一定的解释,法官还
是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否则无法认定其存否。
例如,关于猥亵
的概念,虽然有判例将其定义为“引起性的刺激或刺激性欲,
危害普通人的性的羞耻心并违反善良的性的道德观念”,但是
单凭此定义并不能认定猥亵,还必须经过一般的社会文化的评
价才能予以认定。
5、刑法140条和141~148条罪的关系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其它8个罪之间是法条竞合关系,但是采取重法优于轻法的处理原则:
1、生产、销售第141条至第148条所列特定伪劣商品,同时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即同时构成140条与141至148条各条的犯罪时,遵循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2、如不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特定犯罪,但销售金额达5万元以上时,则应以141条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
6、想象竞合和法条竞合的主要区别
(想象竞合是指想象的数罪,观念上的竞合,是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但是最终择一重罪处罚的情形,想象竞合犯的目的在于禁止对一个犯罪行为进行重复处罚。
法条竞合是指一个行为,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数个条文规定的犯罪构成,而按照条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只能适用其中的一个条文,从而排除其他条文适用的情形。
)
区别:
一、一行为触犯的数罪名所在法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容上的重合,
如果不存在任何重合,属于想象竞合犯;如果存在某种重合,
是法条竞合犯。
二、触犯的数罪名所在数法条之中,能否有一个法条完整的评价该
犯罪行为。
如果不能完整评价,是想象竞合犯;如果能完整评
价,是法条竞合犯。
7、贪污罪的主体(5种)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3.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4.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5.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8、举例说明什么是法律拟制注意规定
一、注意规定是在刑法已作基本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
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
例如,刑法第156条规定,与走私
犯罪通谋,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方便,属于帮助犯,以走私罪
的共犯来论处。
有此条文是共犯,没此条文根据总则的规定也
是共犯。
注意规定是对基本规定内容的重申,并不改变基本规
定的内容,只具有提示性的作用。
二、法律拟制是将原本不符合某种得规定的行为按照该规定处理。
“有意将明知为不同者,等同视之。
”以刑讯逼供罪为例,对刑
讯逼供的行为,行为认识故意实施,但警察打死罪犯却往往是
过失。
但是此处的过失致人死亡却按照故意杀人罪来论处。
法
律拟制意味着此条文属于刑法中的例外,是不可以广而推之的。
法条分析
1.故意伤害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1)本条是关于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规定。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
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2)故意伤害罪的构成特征表现在:第一,侵犯的客体为他人的身
体健康权。
本罪的对象必须是他人。
第二,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的对象必须是他人,自己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不构成本罪;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是违法的,如果
是合法的医疗行为,不能构成本罪。
第三,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应负刑事责任;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已满十四周岁的人就应负刑事责任。
第四,主观方面表现为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
损害包括人身组织的损害和身体器官正常机能的损害两个方面;损害的程度可以分为轻伤、重伤、致人死亡三个层次。
如果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对他人是死是伤均是持放任态度,应当根据行为人使用的手段和工具、打击的部位是不是致命等因素综合考查,以确定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是剥夺他人生命还是损害他人健康。
2.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要件有以下五个方面:(1)实际的不法侵害存在;(2)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3)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4)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5)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防卫过当”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1)“防卫过当”必须是明显地超过必要限度。
所谓“必要限度”是指为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防卫的强度。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指一般人都能够认识到其防卫强度已经超过了正当防卫所必需的强度;(2)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重大损害。
“重大损害”是指由于防卫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或者其他人人身伤亡及其他能够避免的严重的损害。
防卫过当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对防卫过当的行为毕竟不能等同于犯罪行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本条第三款针对一些暴力犯罪的特点,对正当防卫的构成作了有条件的放宽。
在法定的几种情况下,《刑法》允许正当防卫可以造成伤害和死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