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题集锦3

诗歌鉴赏题集锦3

诗歌鉴赏题集锦32008年4月24日4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答: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42、阅读李商隐的一首诗,回答下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贾生”,就是贾谊。

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1)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

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4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

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

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4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

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答:“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吗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湖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4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武昌阻风(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①情景交融或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欲抑先扬。

②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3分)答: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或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思乡之情。

4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②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

诗中的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4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分)情感:喜爱体现情感的字是:怜(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4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⑵“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答: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5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荠麦花如雪。

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答: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5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庆全庵桃花(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

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3分)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

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5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问: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53、阅读《江汉》一诗,完成两小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两句诗诗意一致。

(2分)(2)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4分)答: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5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5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暮春回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

用了渲染手法。

诗中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5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人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呢?(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

(表达梦醒后其在境无限凄凉;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反衬或以虚写实);(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5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年作(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2 诗人的处境如何?答: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

被贬谪,有家难回。

②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答: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58、.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上”。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反衬” 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答: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5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