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
【学习目标】
1、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故事的深刻寓意。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难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第一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准备好,更高效!
作者作品简介:
1、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
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2、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
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
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预习自测,组内交流】
朗读课文,读准下列画线字字音
黔好事者庞然大物远遁憖憖然窥之虎大骇稍近益狎跳踉大阚以为且噬己也
【知识链接,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寄托一些道理的文
体,惯用拟人手法,具有短小精悍,讽喻性,劝诫性等特点。
2、《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第二篇。
《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
鼠》三篇寓言。
作者认为这三篇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合作探究,协力攻关】——我参与,我享受!
1、说形象
你对故事中的老虎和驴,印象最深是什么?说说自己的发现。
(提示用文中的语言做证明)
2、谈收获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①从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角度得到启示:
②从驴子的形象得到的启示:
【限时训练,及时过关】
1、特殊现象
一词多义
以为以为神然慭慭然
以为且噬己也然往来视之
之黔之驴
虎见之
2、词类活用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
【对标自查,达标检测】
知识归纳(有归纳才会有提升)
(把本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和表达出。
)
【小组评价,反思巩固,练习提高】
第二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准备好,更高效!
《黔之驴》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哲学家。
祖籍山西河东郡,人称,他生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
著有《柳河东集》,他是杰出的散文家,对当时的古文运动发展影响很大,与韩愈并称“”。
【预习自测,组内交流】
解释画线的词
稍出近之()远遁()
大骇()噬()
益习其声()狎()
驴不胜怒()计之()
跳踉()阚()
【合作探究,协力攻关】——我参与,我享受!
学成语
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限时训练,及时过关】
翻译课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对标自查,达标检测】
完成练习册第二课时内容。
【小组评价,反思巩固,练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