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庆油田发展史

大庆油田发展史

大庆油田发展史
土木08-3刘思萌08121315
雪花如轻柔的仙女飘落凡尘,石油似霸气的勇士直冲云霄。

力与美的结合,寒冷与激情的相容构成了中国那个神奇的油田——大庆油田。

那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地方,那是一个创造梦想的沃土,他用一口口油井告诉世界中国的石油产业站立了起来,他用一桩桩喜讯告诉世界一个五千年文化的古国拥有多么深厚的资源底蕴。

大庆油田,雄鸡头颅处那对闪亮的眼眸,他傲视寰宇,名扬天下。

他的发展历程,他那艰辛的创业之路,牵动着无数华夏儿女的心怀。

中国石油开发利用是一
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

它成
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
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
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
现和利用石油技术的历史
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
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中国自己的石油产业,玉门,新疆,青海油田的建立只可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一个大型油田的建立势在必行。

这时,四川与东北同时发现了油气显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暂缓对东北地区的
开发,大庆油田像一场暴风雨一样,他在积蓄力量,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川中会战失败了,“中国贫油”似乎已成定论,偌大的国土真就没有石油吗?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石油勘探重点由西部向东部的大转移”的战略决策,松辽盆地成为重点“突出方向”。

以李四光为代表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以全新的理论引导千军万马,进军松辽。

中国石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东北,大庆油田知道他一鸣惊人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将大庆油田作为一份特殊的厚礼献给成立10周年的新中国。

“大
庆”,这个源于石油、取之
国庆的名字,从此叫响全
国,传扬世界。

1960年3
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
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
在大庆揭开了序幕。

国务
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
大力支持。

中央军委抽调
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
战。

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
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终于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

他于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由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等48个规模不等的油气田组成,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

勘探范围主要包括东北和西北两大探区,共计14个盆地,登记探矿权面积23万平方公里。

他是中国石油人献给祖国最珍贵的礼物,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贫困”的局面。

大庆油田的诞生,使中国石油工业从此走进了历史的新纪元。

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中国石油工业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大庆油田发现后的十几年间,一批新油田相继投入开发,中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八位。

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此前的两年,大庆油田就开始进入年稳产5000万吨的历史。

占同期全国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48.2亿立方米,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万多亿元,特别是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大庆油田从1976年到2003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27年间,正是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步入正轨,国家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
民经济迅速发展,石油工业的地位愈显重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大庆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业,被历史推到了前台。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在随后的5年间,国际石油政
治风云突变,时时刻刻考验
着中国石油。

党中央适时提
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
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
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
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
独立法人的身份出现在世界石油大家庭。

1999年底,在这个脱胎换骨的重组改制大潮中,大庆油田重组改制、分开分立,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公司分开运行。

大庆油田面临新的考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大庆局、大庆油田公司与时俱进,探索持续有效发展之路,谋求建设“百年油田”之道。

2000年1月1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并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和香港上市。

注册资本475亿元,现资产总额1089亿元,员工总数90427人。

公司成立六年来,累计生产原油2.94亿吨,天然气130亿立方米,年均油气当量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5840亿元,利税总额4795亿元。

重组改制至今,大庆局实行“三改一调整”,拓展外部市场。

目前大庆局外部市场收入已占总销售收入的1/4以上,并发展接续产业,实现了平稳过渡,打牢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

大庆油田公司全面实施“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发展战略,主营业务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成为中国第一纳税大户。

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地区石化产业在松辽盆地壮大起来。

科学,发现了大庆;科
学,同样迅速地发展了大
庆。

早在1964年,大庆就
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向科学
进军的口号。

这个口号,当
时曾是那样地激励着各行
各业的建设者。

据介绍,
一口井打到底,在8001200
米之间,通常有100多个含油的砂岩层,最厚的达20米,最薄的仅0.2米。

大庆人的工作对象就在这千米之下的岩层中———那被他们形象地称为“地宫”的地方。

在那里,整个石油开采系统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黑箱”,开采工作如同一项“隐蔽工程”。

如何保证油井准确打入有开采价值的油层?怎样确定不同性质的油层层性以采取相应的配套技术?在开采过程中,以怎样随时掌握油层的变化以改进完善工艺保持稳产?所有这一切,唯有通过可靠的数据,通过一系列反复试验才能找到答案。

这便构成了大庆科学的求实精神的客观基础。

而更为重要的是,大庆人自觉地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油层,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油层,在不断地探索地下奥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油田开采的客观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石油工业特色的发展道路。

科学的力度在于求实。

科学的力度也在于创新。

而创新的过程,就是思想上解放的过程。

回顾大庆油田在实现高产稳产近30年的历史,三大“科学战役”标志着大庆人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

写大庆,怎么能不提到“铁人”王进喜?1964年年底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的时候,王进喜代表全国工人发言。

他的讲话以大庆会战为背景,以1205队和钻井二大队工作为主线,重点汇报了大庆工人阶级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与各种困难斗,终于取得了会战的伟大胜利。

当他在大会堂朗诵起自己的那一首短诗:“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的困难也不怕!”整个大会堂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另外一个很经典的场面:跃入泥浆池里,奋力挥动着双臂。

这是一些很经典的话语:“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这一切一切的“经典”,使王进喜成为那个时代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千千万万个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那手扶刹把的英姿,至今看来依然很“酷”。

这一切一切的“经典”,逐渐地凝聚升华成了一种“铁人精神”。

“爱国、敬业、求实、奉献”,就是这个“精神能源”的全部成分,它先是溶进了大庆人红色的血液里,继而溶进了石油这个黑色的“工业血液”中,接着就源源不断地输入共和国强健的躯体———民族精神的意义,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灵中,并见诸于人民群众的行动上。

大庆精神的意义尤为如此。

有人这样比喻:在共和国建设的天平上,大庆是只举足轻重的砝码。

在两任“铁人”的带领下,大庆油田与时俱进,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屹立世界的骄傲。


我赞同这样一个说法:在百年中国科学史上,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有两大事件,一是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一是发现了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发展,将永远铭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永远,永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