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
目的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
方法选择胃脘痛120例,水煎内服半夏泻心汤加减。
结果痊愈60例,占50%;好转44例,占36%;无效16例,占14%。
总有效率87%。
结论凡有寒热错杂之胃脘痛,均可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注意调理脾胃,调摄饮食,可望减少复发的机会。
标签:胃脘痛;半夏泻心汤;疗效
胃脘痛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本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他药下之”,导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而设,然观其方,乃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调中和胃,是治疗中焦寒热错杂的常用方剂。
余以此方加减治疗胃脘痛120例,疗效满意,兹分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80例,女40例,年龄16~65岁,初次发作50例,反复发作70例,病程2d~15年,主证均有胃脘部疼痛,痞满(心下硬满),获恶心呕吐,吐酸嘈杂,获嗳气反酸,或腹泻、或便秘、或黑便、或乏力、头昏,因饮酒而发者30例,因吃硬质食物而发者55例,因劳累饥饿而发者15例,其他原因引发者20例。
舌红苔滑腻获淡黄者90例,黄腻苔45例,舌质淡者25例,脉象多弦或滑,胃镜检查提示,糜烂性胃炎者40例,溃疡者20例,浅表性胃炎者15例,萎缩性胃炎者5例,胃窦炎者8例,无明显异常者5例,未做胃镜者27例。
1.2方法水煎内服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基本方为:半夏12g,党参15g,黄连6~9g,黄芩15g,干姜6~9g,炙甘草6~10g,大枣12g。
脾胃气虚加白术、茯苓;气血虚加黄芪、白术、当归;肝胃有热者加去党参加栀子、青皮;胃阴亏虚加沙参、玉竹、麦冬;便秘者加炙大黄;疼痛较重者加玄胡、白芍;黑便加白及、炒蒲黄;呕吐重者加吴萸、藿香、陈皮;腹胀重者加厚朴、枳实、砂仁;糜烂性胃炎加公英、山慈姑、炙百合;萎缩性胃炎加三棱、丹参。
疗程:初次急性发病者3~10d;反复发作者20d~3个月。
1.3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均以清淡饮食、软食;禁食辛辣、煎炸等刺激食物;反复发作者,在病情稳定期间仍应注意;呕吐重者可加西药支持、对症治疗。
1.4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年内无复发,胃镜复查正常;②好转:时有轻微发作,他症好转,胃镜复查好转;③无效:治疗15d,症状无好转,胃镜复查无变化。
2 结果
痊愈60例,占50%;好转44例,占36%;无效16例,占14%。
总有效率:87%。
3 典型病例
3.1张×,男,35岁,门诊号:5382。
于2012年8月18日就诊。
述于1d前因饮酒后出现上腹部不适,继而上腹部持续性疼痛,胀痛性质,上腹痞满,伴恶心呕吐,吐物为食物及清水,3~4次/d,不思饮食,口干不欲饮,曾服”藿香正气液”4支无好转,舌质红,苔淡黄而腻,脉弦数,查体:一般情况良好,上腹压痛,拒按。
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寒热错杂型)。
治宜苦降辛开,调中和胃。
投:半夏15g,黄芩15g,黄连8g,干姜8g,炙甘草6g,大枣12g,陈皮12g,藿香12g,栀子12g。
二剂,水煎少量频服,20日二诊,呕吐已止,胃脘隐痛,去藿香加白术15g继服三剂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3.2滕×,女,22岁,门诊号:14638。
于2013年9月12日就诊,述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3年,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窦炎”,与2d前因食辛辣食物致胃痛复发,症见:上腹部隐痛,痞满不舒,疼痛喜按,有灼热感,伴嗳气,纳差乏力,口苦不渴,无恶心呕吐,大便溏,舌质淡苔黄白,症属寒热错杂兼脾胃气虚之胃脘痛,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半夏12g,党参20g,干姜8g,黄芩15g,黄连6g,炙甘草6g,大枣15g,白术15g,砂仁10g,公英30g,白芍15g。
五剂水煎服,18日二诊,服药后上腹疼痛缓解,痞满减轻,饮食增加,前方去白芍加丹参30g,五剂后诸症好转,继服此方10余剂后,予调理脾胃之药调理2个月而愈,6个月内无复发。
4 讨论
胃脘痛的病位在胃,但胃与脾互为表里,同处中焦,中焦乃三焦之枢纽,而肝性喜调达而主疏泄,故胃脘痛亦与肝有关,其病因有病邪犯胃、肝气犯胃、脾气虚弱。
总之,均为”不通则痛”。
本方重在调其枢纽,枢纽正常,他症自消,主症均有胃脘痛、心下痞满,可兼肠鸣下利等。
本方及《金匮要略心典》中述:”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治其中,黄芩、黄连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自消,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
凡有寒热错杂之胃脘痛,均可应用本方加减治疗,但在病状好转之后,宜注意减少苦寒药物的用量,加用健运脾胃之药,注意调理脾胃,调摄饮食,可望减少复发的机会。
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