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O-AVRT特点
✓ 如伴同侧束支传导阻滞时,RR间期 较正常图型延长≥35ms,合并对侧束支 阻滞心动过速RR间期不变
✓ 如果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不 能发生
正向型AVRT(O-AVRT)
O-AVRT电生理特点
• 心房或心室刺激均可诱发或终止心动过速 • 逆行心房激动呈偏心分布 • 心动过速时His不应期内给予心室刺激可预激心房
• 机制 多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在房室结或房
室交界区存在功能性(而非解剖上)地纵行 分离,分为两条径路:
快径路(F /β):传导快,有效不应期长 慢径路(S /α):传导慢,有效不应期短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RT常见形式
• 慢快型(S-F 90%,慢径前传,快径逆传) • 快慢型(F-S 6%,快径前传,慢径逆传) • 慢慢型(S-S 4%,慢径前传,另一慢径逆传)
动过速频率相关; • 在S1S2扫描中可见孤立的房内折返; • 可合并房室阻滞; • 兴奋迷走神经可减慢但不能终止心动过速; • 心房刺激均可诱发或终止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体表12导ECG
(四) SART
SART
• 机制 折返范围可能涉及到窦房结周围
或心房组织
SART
• 临床表现:
心悸、气短、胸痛、头晕,60% 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病窦患者。
1. S-F型AVNRT
房室结双径路及其折返机制
房室结内双径路
房性早搏 快径前传阻断 慢径缓慢前传
快径逆传 慢径缓慢前传
房性早搏 心动过速
心房 慢径路(径路):
传导速度慢
AVN
不应期短 快径路(径路):
传导速度快
心室
不应期长
(F - S型)
S-F型AVNRT心电图表现
• 平时心电图 (1)正常;
F-S型AVNRT心电图特点
• 窦性心律下不能显示双径现象 • 心动过速时RP′>P′R,P′波多在下一
QRS波前 • 常呈无休止发作 • 心动过速可合并AVB • 兴奋迷走神经可减慢或终止心动过速
快慢型AVNRT的心电图表现
F-S型AVNRT电生理特点
• 心房S1S2刺激不表现前向传导曲线跳跃性延长, 多数心室S1S2刺激表现逆向传导曲线跳跃性延长
O-AVRT
折返途径 房室结前传,旁路逆传 。
旁 路传导快,不应期长; 房室结传导慢,不应期短。
O-AVRT特点:
• 平时心电图: 正常(潜在、隐匿),或呈显性预激
• 心动过速: ✓ 节律规整,频率在150~250次/分; ✓ QRS多数是正常的,也可表现差异性传导,心
率较慢时QRS电压交替 ✓ 呈RP′<P ′R型心动过速,且RP′>70ms ✓ 突发突止,兴奋迷走神经可终止心动过速
IST
• 临床特点
常见青年女性,多表现心悸、气短、胸痛、头 晕或近乎晕厥;
心脏检查无异常,也找不到有关使心率加快的 疾病:如甲亢、发热、药物或血中儿茶酚胺升高 等,长期严重者可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动过 速根治后有可能逆转心肌病。
IST特点
• 静息或轻微活动后心率>100次/分,P波与窦性P 波相似,如运动或走路5分钟,心率可达140次/分;
性肺部疾病有关; ➢ P波杂乱,PP不规则,P电轴多变; ➢ 频率200~250次/分,可间以短阵的心
房扑动或心房颤动。
(八) NPJT
非阵发性交接区心动过速
NPJT临床并不常见。主要原因是洋地 黄制剂中毒;其次为急性心肌梗塞,缺血 后再灌注,及心脏手术后;也见于无明显 心血管病者。此类心动过速多为短阵发作, 不需特殊处理。洋地黄中毒者,停药可逐 渐恢复。
是 阵发性
是 是 终止 可能有 否
是 阵发性
是 是 终止 无 有时
否 阵发性
是 是 终止 无 有时
是 阵发性或持
续性 否 否 无效 无 常有
是 持续性
否 否 无效 无 否
是或否 阵发性或慢
性 是或否 是或否 终止或无效 可显示F波
常有
SVT鉴别
• 找P波
•有 无
AVNRT(或P重叠于T中)
• 形态
2. A-AVRT
A-AVRT
• 折返途径 一条旁路前传,另一条旁路或房
室结逆传。
一条旁路传导快,不应期短; 房室结(另一旁路)传导慢,不应期长
A-AVRT特点
• 平时心电图 显性预激
• 心动过速 ✓ 呈宽QRS(0.14~0.16s),常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逆行P波不易辨认,RP′>P′R
A2-H2 (ms)
无房室结双径路呈连续性房室传导曲线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200
300
400
500
A1-A2 (ms)
600
图6-3
房室结双径路者的前向房室传导曲线,其间可见快、慢径跳跃现象
350 300
A2-V2 (ms)
250
200 150 100
50 0
200
300
室上性心动过速 分类与诊治
锦医附一院心内科 徐兆龙
一、定 义
广义室上速是指起源于心室以上或 者 由心室以上部位参与的>100次/分 的心动过速。
包括:
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狭义的室上速(阵发性室上速)。
二、分 类
分类
• 阵发性: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 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SART) 自律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AAT) 不适宜性窦性心动过速(IST)
400
500
A1-A2 (ms)
600
图6-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诱发
S1S2刺激诱发心动过速
慢快型AVNRT
H
A AV
H
H
30
A 220 ms
图6-9
2. F-S型AVNRT
F-S型AVNRT
• 快径路: 传导快,前传有效不应期短,逆传
有效不应期长 • 慢径路:
传导慢,前传有效不应期长,逆 传有效不应期短
慢径为前传支,另一条慢径为逆传支, 快径为“旁观者”。
房室传导曲线呈二次中断
S-S型AVNRT心电图特点
• 频率相对较慢 • 心动过速时RP′≤P′R,RP′>70ms • 可合并AVB • 兴奋迷走神经可减慢或终止心动过速
S-S型AVNRT电生理特点
• 心房SS刺激AV前向传导曲线出现两次跳跃性延 长;
• 心房或心室刺激均可诱发或终止心动过速,但心 室刺激更易诱发
• 心动过速发作时表现逆向传导HA延长,且有临 界值,
• 逆行心房激动呈向心分布,冠状窦口A波最早
快慢型AVNRT
H
A
A
V
50 H
260 ms
25 A
A
A
V
图6-10
3. S-S型AVNRT
S-S型AVNRT
机制 以多径路为其解剖生理基础,一条
(2)有时可能突然或持续性PR延长,似一度 房室阻滞,PR交替现象;
(3)单一的房早可经快慢径路同时下传心室 致心室双重反应.
S-F型AVNRT心电图表现
• 心动过速
(1)节律规整,频率在150~250次/分, (2)心率较快时QRS电压交替 (3)兴奋迷走神经可终止心动过速 (4)伴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不受影响 (5) 心动过速RP′<P′R,RP′≤70ms,或P′波 重于QRS波中(48%)、之前假q波(2%)、 之后假s波或假r波(46%)
❖ 根治: 射频消融(RFCA) 外科手术
同步直流电复律
• 适应症: 药物治疗无效,血液动力学不稳
定者首选 • 能量:
50~100J
刺激迷走神经:
• 机制: 迷走神经兴奋抑制房室结传导,
延长其有效不应期
• 方法: 颈动脉窦按摩 瓦氏动作 呕吐反射 压迫眼球等
心脏程序刺激
适应症 • 药物治疗无效 • 合并窦房结功能异常 • 部分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宽QRS(鉴别) •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功能不全
• 非阵发性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PAT) 非阵发性交接区心动过速(NPJT)
(一) AVRT
AVRT
折返途径: 通常由正常的房室传导途径(房室结)
和旁路(Kent束)组成 类型 • 顺向型(O-AVRT)95% • 逆向型(A-AVRT)5%
O-AVRT示意图
A-AVRT示意图
1. O-AVRT
• ②PR≥0.12s,心房率100~150次/分; • ③心动过速开始时有温醒现象; • ④合并房室阻滞不影响心动过速的发生; • ⑤兴奋迷走神经对心动过速无效; • ⑥食管心房调搏不能诱发或终止心动过速。
(六) IST
不适宜性窦性心动过速(IST)
又称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 机制: ① 作用于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或 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 ② 作用于窦房结的神经损害或窦房结本 身的病变; ③ 房室结双径路快径路消融致作用于窦 房结的迷走神经输出纤维阻断。
• 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100次/分,心率异常加快有 明显规律性,白天异常快,晚上减慢甚至可正常, 白天卧位时也可减慢,立位时加快;
• 呈非阵发性发作,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 兴奋迷走神经对心动过速无效。
(七)PAT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PAT)
又称混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及特点 ➢ 常发生于围产期婴儿,老年患者中与慢
• 直立
逆行
窦速 SART 房速
RP`>P`R 房速 FS型 PJRT
RP`<P`R F-S型(RP`<70ms) OAVRT (RP`>70m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