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肛肠科年度工作愿景2020年肛肠科年度工作愿景2020年肛肠科年度工作愿景在认真总结2020年我科室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我科室拟定2020年工作计划如下(1)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定时开展业务学习,狠抓病案质量管理,强化三基训练,规范中西医诊疗操作;通过中药熏洗、中药换药、耳穴埋籽、中药塌渍等缓解术后疼痛,术式改进、中药熏洗、微波理疗缓解术后水肿,艾灸、膀胱理疗、穴位注射缓解尿潴留,穴位贴敷、饮食的健康教育、中药泡茶饮缓解术后便秘,通过术前评估、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密观察护理有效的降低了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2)拟开展"痔的胶圈套扎"、"痔的注射硬化"及"肛管直肠测压"等技术操作,拓宽我科室业务范围,提高科室业务收入;(3)在我院"医疗优质服务提升年"的总的方针指引下,切实做好科室各项工作,以突出我科室中医特色优势的前提下,认真开展混合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的临床路径工作,不断优化我科室中医特色病种诊疗方案,落实"优质护理"工作,提升患者认可度。
并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要求建设科室、发展科室,严格要求科室人员遵照科室管理方法进行工作,加强行风建设,落实科室奖惩制度;(4)规范住院医师规培、实习医师带教等教学工作,按照我科室教学大纲计划严格要求学员熟练掌握我科常见疾病如混合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知识,并积极做好考核工作。
宿迁市中医院肛肠科2020年01月22日第二篇肛肠科工作制度肛肠科工作制度1.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在医务科的领导下,由科护士长配合,全面负责科室工作,完成门诊、住院患者的诊疗、科研、教学任务。
2.实行三级医师负责制,科主任每周查房1次,主治医师每日查房1次,住院医师每日查房2次。
对手术及危重患者要实行重点交班,及时向上级医师或有关领导汇报。
3.各级医师必须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医疗核心制度等法律法规,依法执业。
4.严格遵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操作流程。
5.注重患者心理特点与需求,加强医患沟通与告知,充分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
6.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及实验性治疗,要认真履行手术审批程序,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及临床合理用药各项制度。
7.坚持术前、危重、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认真填写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医生交接班记录本、危重患者抢救记录本、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和术前讨论记录本。
8.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开展新业务,提高医疗质量。
9.加强手术期患者的检查和护理,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认真完成术前准备,落实围手术期管理规范,不断提高手术质量。
10.保持病房,办公室、治疗室及处置室的安全,安静和清洁整齐。
1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对特殊感染患者,应设专门病房,严密隔离,积极抢救,努力提高治愈率。
第三篇肛肠科总结疾病定义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是一种慢性疾病。
诱发因素。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久站久坐久蹲,饮食刺激,腹内压增高,女性孕期,男性前列腺肥大,肛垫组织下移等。
临床表现。
大便出血,疼痛,肉样组织,肛门坠涨,有分泌物,瘙痒。
疾病分型。
常见的痔疮根据肛齿线来区分为三种,肛齿线以上的为内痔,肛齿线以下的为外痔,病灶部位在肛齿线上下出现的为混合痔。
严重后果。
大便时反复多次的出血会使体内丢失大量的铁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当内痔和混合痔的痔核长期受到刺激,痔核体积增大变硬,后期会引起绞痛,坏死,甚至是感染。
内痔疾病定义内痔位于肛齿线以上,以截石位于3、7、11点处多见。
临床表现。
无痛间歇性出血,鲜红,滴血或喷血为主,痔核脱出。
疾病分析内痔根据病情程度分为四期;期无痛性便血为主,血不与大便混淆,无脱出,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
期便时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有痔核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
期。
便时带血或滴血,出血有减少,痔核脱出后需借助外力才能回纳,当患者久站久蹲,咳嗽,劳累,负重等时痔核会再次脱出。
期。
痔核长期脱出不能回纳,可伴发绞窄、嵌顿,疼痛等症状。
外痔疾病定义。
外痔位于齿线以下,由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的肿块。
临床表现。
外痔表面盖以皮肤,可以看见或触摸,痔核不能送入肛门内,不易出血,以疼痛,异物感,肛门坠涨为主要症状表现。
疾病分析外痔在临床上分为四种;一结缔组织外痔又称皮赘痔,常便秘引起,大便干结排出时过度牵拉肛门部皮肤,撕伤肛门皱襞引起感染发炎、纤维组织增生,水肿等,炎症消散后皱襞不能恢复正常,这样多次损伤使皱襞增生肥大,形成皮赘痔。
症状表现。
肛周有结缔组织出现,痔核内无曲张静脉,血管少,呈黄褐色或褐黑色,突出易见,大小形状不等。
有时只有一个,多发时数个围绕肛门一周。
二炎性外痔常因肛门受损后感染,或肛裂后肛门皱襞发炎和水肿引起。
症状表现。
肛门灼痛、有分泌物,潮湿瘙痒,活动后或晚间瘙痒加剧,检查可见肛周充血,肿胀。
三、血栓性外痔常因排便时用力过猛,剧烈活动或用力咳嗽使肛门缘静脉破裂,血液外渗到结缔组织内,成为血块,在肛门部皮下生成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大小不等,位于肛管内或肛缘外。
症状表现。
有剧烈疼痛及局部肿胀,肿块初起较软,几天后变硬,表面颜色稍暗,呈血红色或紫红色,触痛明显,经2--3天血块被组织间隙吸收,疼痛可减轻,肿块消散;反复发作时肿块内结缔组织增生,可诱发感染形成脓肿或是导致结缔组织外痔。
四、静脉曲张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是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曲张,在肛门缘形成圆形、椭圆形或棱形柔软肿块。
如有水肿,则形状变大,多与三期内痔和混合痔并发。
症状表现。
发病缓慢,初起只觉肛门肿胀不适,排便时肿胀加重,后期反复发炎便会引起肛门肿痛等症状。
检查可见肛管前后或围绕肛门有肿块隆起,表面盖以皮肤,皮下有扩大曲张的静脉丛。
混合痔疾病定义。
混合痔发生于肛门同一方位齿线上下,是直肠上下静脉丛共同曲张的静脉团块。
痔核内外静脉丛曲张扩大,相互沟通吻合,没有明显分界线,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
诱发因素。
习惯性便秘,久站久坐久蹲,饮食刺激,腹内压增高等。
临床表现。
无痛间歇性便后出血,以滴血为主,中期会有痔核脱出,继而出现疼痛,坠胀等症状;后期由于痔核长期脱出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出现,分泌物刺激肛周会引起肛门瘙痒或肛周湿疹。
严重后果。
痔核脱出后受到括约肌的夹持,静脉回流受阻,而动脉血仍不断输入使痔核体积增大,直至动脉血管被压闭而使血栓形成,痔核出现变硬、疼痛,难以回缩进肛门内,形成痔核的嵌顿。
痔核嵌顿后,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疼痛和肛门坠胀感明显,长期不治疗容易使感染扩散和导致痔核坏死。
肛裂疾病定义。
肛裂是指大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猛,导致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常发于肛门前后正中,以肛门后部居多,好发人群在青年和中年人中多见。
诱发因素。
便秘,肛门狭窄等。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是疼痛、便秘、出血。
排便时干硬粪便直接挤擦溃疡面和撑开裂口造成剧烈疼痛,粪便排出后疼痛短暂缓解,经数分钟后由于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引起较长时间的强烈疼痛,由于肛裂患者恐惧排便,便会出现"怕痛--忍便--便干--更痛"的恶性循环。
疾病分析1.陈旧性肛裂。
肛裂反复发作或者是伤口裂开,使裂口久不愈合,边缘增厚,引起肛门狭窄或者是较深的慢性溃疡,轻微刺激则引起剧烈疼痛。
2.前哨痔。
裂口下方皮肤由于炎症刺激,使淋巴和小静脉回流受阻,引起水肿和纤维变性,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赘,称为前哨痔,也属结缔组织性外痔。
3.肛乳头肥大。
是裂口上端受炎症的反复刺激的结果,乳头肥大显著的可随排粪脱出肛门外。
治疗原则缓解疼痛,解除痉挛,解决便秘阻断恶性循环肛窦炎疾病定义。
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指肛门齿线部的肛隐窝炎症性病变。
诱发因素。
腹泻,便秘等。
肛窦像漏斗,开口向上张着,粪便和其他脏东西很容易积存在窦窝里,同时也容易被硬的粪便擦伤弄破。
细菌侵入后会引起肛窦内感染,并沿着肛门腺导管和肛门腺蔓延。
临床表现。
里急后重,肛周坠涨;大便有时带少量粘液或血丝;肛门有刺痛感,痛感定位明确。
疾病分析。
容易引起肛乳头炎,肛乳头瘤,肛周脓肿。
治疗原则。
单纯性肛窦炎或存在隐性瘘管的治疗是切开清理脓液与感染面。
肛窦炎并发肛乳头炎(瘤)的治疗是切除根治。
肛周脓肿疾病定义。
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以及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诱发因素1.医源性感染。
治疗其他肛肠疾病时因操作不当或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的组织坏死或感染。
2.肛窦炎感染蔓延不及时治疗引起的脓液侵蚀与蔓延所形成的肛周脓肿。
临床表现。
初期感到肛门周围出现了小硬块或肿块,触摸或压迫时疼痛加剧,有时有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
一般在1周左右可形成脓肿,触摸时肿块变柔软、有压痛、有水样波动感,若破溃后会有脓液流出,脓腔缩小,而后疼痛缓解或消失。
但脓腔内的炎性组织会反复形成脓液导致病情复发,经久不愈,就会成为肛瘘肛瘘疾病定义。
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大部分肛瘘由肛门直肠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
诱发因素。
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肠内容物仍不断进入脓腔,脓腔炎性组织会形成脓液,在愈合缩小的过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导致引流不畅不易愈合,日久后腔道周围有许多疤痕组织,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
临床表现。
流脓,局部肿胀疼痛,瘙痒,排便不畅,严重时会有粪渣或气体从瘘管排出。
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与肛周脓肿相同1.明确内口,外口,瘘管的多少与位置2.清除脓液3.清理脓腔直肠脱垂疾病定义。
肠脱垂为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各种年龄层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及身高瘦弱者。
诱发因素。
女性孕期或分娩,老年人肌肉松弛,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情况都会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萎缩松弛,不能支持直肠及其黏膜在正常位置,容易松弛后脱出。
临床表现。
大便排不尽,肛门坠涨有痛感,肛门脱出半圈或整圈的黏膜,有时分泌粘液引起瘙痒,脱出物呈深红色或紫红色。
疾病分析度。
排大便或腹压增高时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长度在3厘米以内,便后脱出部分可自行回纳。
度。
排大便或腹压增高时直肠全层脱出,长度在48厘米,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助其还纳,多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
度脱垂。
肛管、直肠、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长度在8厘米以上,用手复位都比较困难。
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肠黏膜糜烂肥厚,便血,大便失禁等症状。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