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3.2手法医者用于治疗疾病的各种有规律的、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
对于推拿手法,只有在取穴准确,操作认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合八法。
3.2.1推法医生左手托患儿左手(以患儿左手为例,以下同此),医生右手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靠拢推摩选定之部位,则称为推。
推法中分补法(由指尖向指根推)、泻法(清法)(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补平泻(来回推,又称清补法)三种,由于推的方向不同,所以治疗作用也各不同。
推法的操作,不要单用拇指第一节的关节活动,应使整个拇指伸直,以胳膊和肘部移动、向里向外反复操作。
注意肩及胳膊等部都要放松,勿须用力,使指端微用力,这样操作可以坚持较长时间。
如推天河水,清肺,平肝等注:1.上面所说的清补推拿法是北派的三字经派手法,而南派手法是旋推为补,由指尖向指根推为泻(跟北派相反)。
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如果你对此有迷惑,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
2.另外在北派中,张汉臣的推拿法的清法跟三字经派说的清法又有一点小的差别。
张汉臣的推拿法中补法和泻法跟三字经派一样,主要是清法的说法跟三字经派的说法有一点区别。
张汉臣所说的清法就是三字经派说的清补法:平补平泻(来回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
可编辑修改 13.2.2拿法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部位(穴位所在处),两指反复地增减用力,则称为拿。
如拿列缺等3.2.3揉法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称为揉法。
揉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左右顺、逆旋转揉之为平补平泻。
如揉膊阳池,一窝风等注:平时我揉穴位的时候(比如揉膊阳池),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别应该顺揉多少次,然后再逆揉多少次。
我想揉是最主要的,顺逆是比较次要的。
(因很多网友问揉穴位的时候应该顺揉多少次或逆揉多少次,特此说明)3.2.4运法医生右手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另一穴,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运。
顺运(“顺时针”)为补,逆运(“逆时针”)为泻。
如运八卦等3.2.5捣法食、中指屈曲,用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就叫捣法。
用于点型穴位。
如捣小天心等3.2.6掐法可编辑修改 2以医生指甲掐压住某一穴位,称为掐。
如掐二扇门等3.2.7分法医生两拇指由选定的部位向两侧分推,如此反复操作,称为分。
如分阴阳穴3.2.8合法医生两拇指由选定的部位由两侧向里合拢,如此反复操作,称为合。
如合阴阳穴注:合法的手法跟分法的方向相反。
3.3常用穴位按语:对穴位的药性说明,主要是出自【赵鉴秋.三字经小儿推拿宝典】和【夏禹铸.幼科铁境】这两本书,这两本书没有标明药性的则用“未知”表示;对穴位的按语,主要是综合张汉臣和李德修的说法,如果没有指明出处的,则是张汉臣的说法,如果两个都有的,则分别注明了出处。
另外对每个穴位的禁忌和关键点,都用红色重点标识了,请仔细阅读。
现在很多人写书,只鼓吹该穴位有多好,对该穴位的禁忌一点都不提,唉,害人不浅呀。
3.3.1天门(攒竹)部位:两眉中间(解剖部位在两眉之间正中处)。
可编辑修改 3功用:发汗解表,醒脑,镇惊,安神。
药性:未知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小儿惊症。
手法:推法。
操作:20-50次。
按:本穴为发汗解表要穴。
如感冒高烧无汗,或身上有汗而头部无汗的,以拇指端按本穴3-5次,可见汗出。
但如患儿身体素弱多汗或患有佝偻病的,用本穴时应注意。
表1:天门穴-组合用法序号组合推拿法用法1揉小天心5分钟,推天门100次,分推坎宫50次治小儿惊症2揉一窝风300次,推天门50次,分推坎宫50次治6个月前小儿风寒感冒3.3.2坎宫(眉弓)部位:在两眉上直对瞳子,自内眉梢至外眉梢成一条直线。
可编辑修改 4功用:发汗解表,醒脑,镇惊,安神。
药性:未知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小儿惊症。
手法:推法。
操作:20-50次。
表2:坎宫穴-组合用法序号组合推拿法用法1揉小天心5分钟,推天门100次,分推坎宫50次治小儿惊症2揉一窝风300次,推天门50次,分推坎宫50次治6个月前小儿风寒感3.3.3太阳部位:在眉后凹陷处,太阳穴为经外奇穴,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的说法。
功用:开窍,醒神。
药性:未知可编辑修改 5主治:头晕,头痛。
手法:揉法。
操作:20-50次。
3.3.4黄蜂入洞部位:在鼻翼两侧。
功用:通鼻息,发汗。
药性:未知主治:鼻塞不通,伤风感冒。
手法:以食、中两指分开,上下揉之。
操作:1分半~2分钟。
按:本穴治伤风感冒鼻塞或慢性鼻炎,呼吸不畅,若再加推清板门穴(来回推),疗效更显著。
操作和取穴注意点:医者食、中两指端夹住鼻翼根部后固定按住,两指端内侧可触到骨骼的边缘处为准;向上、向下揉动,反复操作。
3.3.5脾经部位:2)拇指末节罗纹面(南派推拿法)。
可编辑修改 6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功用:补虚扶弱,补血生肌,除痹痛,进饮食,化痰涎。
药性:补脾土为六君子汤。
大指脾面旋推,味似人参白术,泻之则为灶土石膏。
主治:消化不良,泄泻,疳积,痢疾,惊厥,单腹胀,黄疸,便血及一切疹、痘隐出不透,或随出随没。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操作:3-10分钟。
按:本穴对体虚肌瘦及食欲不振和脾虚作泻的为效穴。
如推补本穴5分钟,推上三关穴3-5分钟,揉小天心穴5分钟,有助气、活血、通经络的功效,可促使疹、痘迅速透出;但在操作中手法宜快,用力微重,以具补中有泻之意。
又如推补本穴5分钟,推上三关穴5分钟,再加掐列缺穴5次,有助气、活血、通经畅络脉的功效,可引热下达,对手热脚凉或下肢瘫痪,多见下肢体温恢复正常,以及改善肌肉萎缩症状。
再如推补本穴5分钟,揉乙窝风穴5分钟(操作手法微用力),两穴配用,有健脾温中、和胃、增进饮食的作用,可除湿痰,对久吐吐物伴有粘液的,用之有效。
【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脾虚作泻,先清补大肠以止泻。
然后清补脾以加强消化健运,大便燥结,伸大拇指向外推之,以泻其火,再泻大肠法,燥结可愈;后用补肾法以善其后。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脱肛者,先补脾土以生肺金,然后揉二马以治肾寒,再补肾水以生肝木,使木安而不克土,最后清补大肠,以加强大肠之功效,必愈。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可编辑修改7喘嗽虚证,为肺、脾、肾皆虚,先揉二马以补肾中水火,次清肺以清热平气逆,最后补脾土以生肺金。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心脾火盛,口舌生疮,上眼皮肿,皆属脾火,也有因虚寒而肿的,李医师遵徐派法,一律用清补脾法通治。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脾主四肢,又主肌肉,如瘫痪无力及软骨症等,皆可用补脾法为治。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3.3.6肝经部位:食指末端罗纹面。
功用:开郁,除烦躁。
药性:平肝为逍遥散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宁等。
手法:1)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推法,向指根方向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肝经;向指尖方向直推(离心方向直推),称清肝经。
此种推法北方地区多采用(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操作:1~5分钟。
可编辑修改8按:推本穴时宜用泻法,不可用补法。
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补肾水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泻心火,或以清天河水穴代之,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
【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肝为将军之官,宜平而不宜补,肾水能生肝木,补肾水即可以养肝。
如山根见青色,为肝有风热,先辨其虚实,实者用平肝法,虚者用补肾法。
又平肝清肺,推天河水,三穴配合以清之。
即使是麻疹发热,也可应用。
因为三穴配合也有表散的力量,可以助疹外透,并能制止发热上冲,且可防止并发肺炎,如已发肺炎,这三个穴位也仍然是对症的。
又肝气郁结,神志抑郁,也可以专用平肝法,功效同于方剂的“逍遥散”。
遇肝虚欲脱,方可酌情用直接的补法。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肝的功能主升,补法亦为升,因此非肝极度虚不能妄用补法。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3.3.7心经部位:中指末端罗纹面。
功用:清心火,制惊搐。
药性:清补心为天王补心丹。
主治:目赤,惊搐,口舌生疮,两腮颧部色赤,小便赤涩等。
手法:1)以拇指在穴位上作直推法,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心经;向根尖方向直推为清心经。
此种方法北方地区多采用(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可编辑修改9操作:1-5分钟。
按:本穴宜用泻法,不宜用补法。
如患儿高烧时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定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症的两颧腮色赤,用之无效。
又如患儿身体虚弱,心气虚的,或不采用本穴,可以清天河水穴代之;但急症可取本穴推1-2次。
【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心血亏,可用清补心法来回推,如非虚不可妄补。
如有心火,也不得用清法,而以推天河水代替之。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3.3.8肺经部位:无名指末端罗纹面。
功用:利咽止咳,顺气化痰,通便结等。
药性:清肺金为养肺救燥汤。
无名指泻肺,功并桑皮桔梗,旋推止嗽,效争五味冬花。
主治:肺风痰喘,咳嗽,大便秘结等。
手法:1)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推法,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肺经;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泻(清)肺经。
北方地区多采用此种推法(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多采用清法。
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操作:5-10分钟。
可编辑修改10按:本穴多采用清法为平补平泻。
肺主气,补之则气满,如见肺气偏虚者,可多推补脾土一穴,而益肺金。
若见肺炎患者喘急呼吸不畅,蹩气极剧时,速推本穴5分钟,配逆运内八卦穴2分钟(操作时,速度要快和微用力),两穴配用有宽胸利膈、顺气化痰的功效。
又如小儿久患流浊涕不愈,推清本穴7-10分钟,有清肺液、止流浊涕之能,推拿几次后,多获满意。
如见鼻塞和鼻腔色赤及鼻腔干燥等,推清本穴5分钟,配推清板门穴5分钟,揉黄蜂入洞穴2分钟,三穴配用可清肺、胃之热,通鼻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