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澳门当代文学概述

1澳门当代文学概述

20世纪40年代,《迅雷》文艺周刊可能是“五 四”后澳门白话散文和话剧的最早期资料之一。
1950年《新园地》创刊。
1958年《澳门日报》创刊,其综合性副刊沿用 “新园地”为刊名至今。
1963年至1964年,文艺刊物《红豆》共出14 期。
上述的发表园地让五十年代澳门本土成长的作 者开始走进文坛。澳门文学开始生根。然而, 由于澳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冷落,长期缺乏一 家定型的有规模的出版社,文学仍处于一种孤 苦无援的摸索阶段。
原因:“草根性”、“在地性”的不足,使澳 门文学的发展缺少内驱力,常受外来因素的牵 制而呈现出偶然性、阶段性和间歇性的特点, 有时甚至出现停顿。
八九十年代至今的日渐兴盛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人的思想 解放,自我意识复苏,精神个性的意识强化, 对澳门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澳门新文学时期
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三四十年代的草创阶段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沉寂阶段 八九十年代至今的日渐兴盛阶段

三四十年代的草创阶段
1925年11月,闻一多作《七子之歌》之《澳门》为澳门中文 新诗最早期的一首作品。
1930年代末,澳门出现德亢、蔚荫、魏奉槃和飘零客等的华 文新诗年。他们的诗都对日本侵略者大加挞伐,对英勇抗战 者加以歌颂。
《中国语文学刊》创刊。1984年6月,澳门东亚大学中 文学会出版了一本学术著作《中国语文学刊》的论文集。
《澳门文学创作丛书》出版。1985年1月,澳门东亚大 学中文学会出版了澳门历史上第一套五册文学作品集 《澳门文学创作丛书》,云惟利(笔名云力)主编。。
附:《澳门文学创作丛书》
韩牧 诗集《伶仃洋》 云力 诗集《大漠集》 苇鸣等 诗合集《双子叶》 苇鸣等 散文合集《三弦》 苇鸣等 短篇小说合集《心雾》
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澳门文学活动的“澳门笔会及五 月诗社时期”。
(续发展)
1992年3月,澳门写作学会成立。这是一个专业性比较 强的纯学术文化团体。
(思考:这个组织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四、澳门当代华文文学刊物
20世纪30年代,澳门已经有新文学杂志《小齿 轮》(主编鲁卫)和《艺峰》。 显示澳门当时的文学创作深受当时的文学中心 上 海的影响。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沉寂阶段
本阶段澳门文学思潮更多地是与内地保持着密切联系, 关注社会人生的写实主义是文学的主导。因而,“文 革”时期,澳门文学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极左文艺思潮 影响,吹“样板戏”,搞“三突出”,宣扬个人迷信, 致使澳门文学日渐萧条,惟报纸副刊的连载小说和 “框框” 短文成为澳门作家广泛尝试的文体,显现出 澳门都市文学的一点光彩。
澳门文学的分期可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前期为旧 文学(即澳门的古代文学)时期,后期为新文学(即澳门 的现当代文学)时期。
1.澳门旧文学时期 2.澳门新文学时期
澳门旧文学时期
澳门文学可追溯到四百四十年前。十六世纪五 十年代,葡国大诗人贾梅士(又译卡蒙斯), 随船队来到澳门。
三十多年后的明朝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 著名《牡丹亭》剧作家汤显祖被贬广东。次年, 他患疟疾,到澳门向贾胡求灵药。他在澳门 (辖属香山)作短暂游历,写了《香山逢贾胡》 等五首诗中。澳门的风物人情及华夷商贸在汤 显祖笔下,表现得栩栩如生。
澳门当代文学概述
一、澳门文学的文化特征 二、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 三、澳门当代华文文学活动 四、澳门当代华文文学刊物
一、澳门文学的文化特征
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具有 深厚传统内涵的中华文化和葡萄牙文化为特质 的西方文化共存并行。
1.澳门文化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主、兼容葡萄牙文化、英国文化等具 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
(续发展)
第一次澳门文学的国际性座谈会。1986年1月, 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举行澳门文学座谈会。
澳门历史上第一个座文学奖。座谈会后不久, 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联合澳门《华侨报》等 组织,举办了第一次青年文学奖。
新诗月会(后更名文学月会)举办。1986年, 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举办新诗月会,由韩牧 先生主持。
1983年3月,澳门东亚大学的一群学生创办了中文学会。 1983年6月30日,《澳门日报》创办了澳门历史上第一
份纯文学副刊《镜海》。
澳பைடு நூலகம்当代文学进入《澳门日报·镜海》时期(20世 纪80年代初)
发展:
“建立澳门文学形象”。1984年3月,《澳门日报》主 办港澳作家座谈会,韩牧先生发表《建立“澳门文学” 形象》的讲话。
90年代后,澳门文学更趋活跃,与中国大陆、 台港和国际上的文学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澳门 本土作家也开始关注澳门文学本身的发展。
近年来,澳门文坛举办的文学活动不仅相当频 繁,而且影响也比较大,有些活动与内地、海 外联手举办,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三、澳门当代华文文学活动
源起:
1981年10月,澳门东亚大学创立,开设了中国语言与文 学专业的课程。
目前,澳门有多种发表文学作品的专门刊物: 《澳门笔汇》 《澳门现代诗刊》 《镜海诗词》 《澳门写作学刊》 《创作坊》 《文学创作室》 《蜉蝣体》
五十年代澳门本土成长的作者开始走进文坛。澳门文 学开始生根。然而,由于澳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冷落, 长期缺乏一家定型的有规模的出版社,文学仍处于一 种孤苦无援的摸索阶段。同时由于缺少发表园地,当 时 不少澳门创作者将作品寄往香港等地发表,形成 “离岸文学”现象。
八九十年代至今的日渐兴盛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澳门文学作者,主要是内 地入澳的文人,澳门本土居民较少见。因此, 文学在澳门的出现,主要是一种“植入”,而 非“根生”。这使澳门新文学发展缓慢。
明末清初,潜居澳门的著名文化人;有国变后激于民 族大义、愤而削发为僧的迹刚和尚(俗名方颛恺)等。
明崇祯年间,澳门禅院大汕和尚从事过规模很大的诗 文创作。
清末民初,孙中山曾以澳门为反袁基地,而前清遗老、 遗民诗人,相继来澳,加之后来军阀混战,来澳避居 者大增。但是文学漂离在中心文化之外,不多为人所 重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澳门文学活动的“澳门东 亚大学中文学会时期”。
(续发展)
澳门笔会1987年1月1日成立。 李成俊先生在其同人刊物《澳门笔汇》的创刊号发刊词
上提出: “我们认为文艺并不从属于政治,但如果文艺离开了伦
理和教化,那就失去其价值和功用。” (思考: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澳门五月诗社1989年5月成立。 澳门中华诗词学会1990年7月成立 。
2.澳门社会文化的主体是带有浓厚岭南文化特征的中华文化;
3.澳门文学具有写实、包容、温和的文化秉性。
澳门文化具有多元性, 是一种“鸡尾酒”文化。 在澳门文学界,澳门本 地华人作家、“土生” 作家、移民作家构成了 多姿多彩的创作队伍。 政府的支持和民间的助 力将为澳门文学的发展 注入动力。
二、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