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节日主题班会 ppt课件

传统节日主题班会 ppt课件


乞巧节”又称“少女节”、“女节”,或“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源于古代的 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据说那天是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的 日子。且每年只有一次。人们在晴朗的夜晚,牛郎织女两颗星星才看得真切。因为织女 心灵手巧,人间女子都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节日里,民间有晒物、乞巧等 习俗。在这个节日里,古时候的人们还在庭院里搭起彩楼,谓之“乞巧楼”。妇女们摆 设香案,陈列瓜果,穿针引线,乞求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登上彩楼,对着月亮, 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的地方在那天中午 的太阳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针在碗底的影子来确定是输巧还是得巧。
古文鉴赏
•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
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
头之约。
• 北宋秦观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 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 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中秋节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它源于古老的《易经》,在中国 人的眼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
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开始过这个节日
古文鉴赏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吃“腊八粥”的习 俗。在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
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粥由来
•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 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 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 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 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17青鸟1班“了解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主题班会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寄托对先人无尽的哀思,对逝者的怀念 直至今日,清明节乃是人们为已逝亲友扫墓的日子,展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端午节
端午节传说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 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 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 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 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 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 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
端午节传说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 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 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 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 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 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 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 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中秋佳节的来历
古文鉴赏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 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
端午节传说
• 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 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 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 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 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 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 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 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 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 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 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