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特点


【解析】选D。分析材料作者认为,正确的社会转型应该是“首 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是思想 解放,随后政治革命、经济建设。据此本题应选D。但中国历史 发展的事实并未按照这一顺序。
专题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特点 1.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有一定的层次性: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由抗拒排斥到逐
渐接受,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再到思 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3.有一定的继承性:每次探索都因前一次探索的得失而有 所发展,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
专题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第一阶段 (器物层面)
第二阶段 (制度层面)
第三阶段 (思想层面)
时间
从鸦片战争到甲 午中日战争
从甲午中日战争 到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期
指导 思想
“中体西用”
由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发展为 “三民主义”
由民主科学思想 到马克思主义
代表 地主阶级抵抗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特点 救民族危机。未 救民族危机;未对 和否定偏向,未与
触动封建旧文化 封建文化彻底批 工农群众运动相
的根基

结合
第一阶段 (器物层面)
第二阶段 (制度层面)
第三阶段 (思想层面)
由师夷长技以制 由维新变法到辛 由新文化运动到
实践
夷到洋务运动 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建立
【特别提醒】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被动接受 到主动选择的过程。随着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加深, 学习西方和挽救国家危亡结合在一起,近代前期中国的思想不断 演进,体现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
思想自由化。 构联系┄→定过程: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到革命派)学
习西方的过程。 定答案┄→本题体现了由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由君主立宪到
民主共和)的发展过程,故选B。
【针对训练】 1.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表明,西学东渐先后呈现不同的主题。下 列排序正确的是 ( ) ①求强求富 ②民主共和 ③变法图强 ④了解世界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①④②③
【对应训练】(2013·大纲全国卷)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 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 反映出 ( )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解析】选D。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维 护清朝统治,其著述在戊戌变法时期得到认同,这说明了他的学 习西方的主张得到维新派的认同,故选D。保守势力反对改革, 而不是支持,排除A。B如果思想过时的话,就不可能在知识分子 中产生极大影响。C表述与题意不符。
D.陈独秀、胡适
【解析】选B。材料观点是利用中国传统的儒学来宣传资产阶 级的思想,这是维新派观点,B正确。A只学习西方的科技;C学习 西方的民主共和,主张资产阶级革命,对旧的势力打击大,而不是 利用旧的思想;D是激进派反对传统的文化。故答案选B。
课题:历史过程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主张等出 现的先后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历史的发展脉络,知识间的联系和历史阶段 性特征。
【典题示范】 (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Ⅰ卷)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 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题攻略】审题模板·思路分析 读题干┄→知考点: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程。 抓关键┄→明含义:现代化主要指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
段 (器物层面)
第二阶段 (制度层面)
第三阶段 (思想层面)
学习以坚船利炮 主要
为中心的西方物 内容
质文明
学习西方政治制 前期“三提倡三
度,变革旧的封建 反对”,后期宣传
体制
马克思主义
用西方先进技术 学习西方先进技 彻底否定封建传
维护封建统治,挽 术和政治制度,挽 统;存在绝对肯定
【解析】选C。①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洋务运动时期; ②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③出现于 19世纪末维新变法时期;④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时期。 故选C。
2.有日本学者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 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 的物质。……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 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4.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 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5.与阶段特征有关: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 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拓展延伸】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1)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新文化运动解放了 人们的思想,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准备,同时随 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 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 (2)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在后期 出现了分化,以胡适为首的保守派主张改良主义,以李大钊、陈 独秀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宣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 义的传播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 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对应训练】(2012·海南高考)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
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
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
“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