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 ,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 • 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 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 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 ,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 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 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 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 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 • 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 “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 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 ‘济世利民’”。
• 研究边疆史地: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东南沿海门户逐步被打开 ,西南、西北、东北边疆也出现了严重危 机。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究 心边疆史地,目的是要巩固边防,抵御外 侮。因此,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是 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蔚然 兴起的。主要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张 穆的《蒙古游牧记》、何秋涛的《朔方备 乘》。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发、多变的原因
• 空前的社会巨变与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社会矛盾的 尖锐化。前所未有的经济变迁,激烈的政治斗争, 新的阶级、阶层及其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造成了 思想界空前活跃的局面。 • 传统价值观权威渐形失落,与王权统一的儒学价值 体系日趋衰微,并不断遭到知识精英的怀疑和批判 ,成为新思潮丛生的精神背景。 • 西学东渐与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融合,中 国知识界对西学如饥似渴地吸纳,甚至兼收并蓄, 或者把西学视作洪水猛兽,激烈排拒,造成思想界 诸说并起、中西相争,因而思潮杂陈的局面。
• 近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基本特点
• 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有争取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改革开放意 识和逐步深化的科学民主意识。 • 具有向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学习的追求和一定 程度的“西化”倾向。 • 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判和保 留。 • 理论体系尚显浮浅、粗糙,思想内涵不够精 致、深刻。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考点一
开眼看世界 ①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危机四伏,但依然做 着“天朝大国的迷梦”。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 “晚清今文一派,大抵菲薄考据,而仍以 考据成业。然心已粗,气已浮,犹不如一 心尊尚考据者,所得犹较踏实。其先特为 考据之反动,其终汇于考据之颓流,魏、 龚皆其著例也。”(钱穆:《中国近三百 年学术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590页)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4、进步的社会思潮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的进步性,即“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 其价值在于能够“唤起人们从事有益于社 会变革、进步的事业”。说到底,其价值 在于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进 步的社会思潮应是社会改革和进步事业的 号角和先导。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社会思潮 • 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 映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 响的思想潮流。 • 本质:社会思潮是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以及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理论(三 民主义)形式或以思想观点(师夷长技 )和情绪(公车上书)等形式在社会群 体意识中的集中、突出反映。
1、是一种社会群体——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 集团的较为普遍的思想潮流。是有较大影响 的思想倾向。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2、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根源于社会 环境的变动和迁转,也离不开人们主观意识 的反映与认知。由于主观认知的不同,并且 主观意识受到传统及外来思想观念影响的程 度不同,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又具有千差万别 的多样性。如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 想并存。
• 社会功效和影响:
• 新思潮对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由旧到新 的转变,即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产生 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巨大的启蒙作用。 • 新思潮不断鼓舞着中国人民起来进行反帝反 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在不同程度上削 弱和瓦解了封建主义的统治以及帝国主义的 半殖民地统治秩序。 • 新思潮促使中国社会开始走出中世纪,并加 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兴起原因:内忧外患+学术流变( 汉学和宋学的弊端) • 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阮元、林则徐(《四洲志略》)、黄爵滋、 包世臣、姚莹(《康輶纪行》)等 。
• 近代经世思潮的主要内容
• 批判现实: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想对社 会现实的批判,在深度、广度和历史影响 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社会批 判思想,其代表人物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大 势、君主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学 术风气和对外政策等,都进行了冷静的审 视和深刻的批判。 • 改革弊政:四大政:漕运、盐法、河工、 兵饷
• 经世思想是基于传统学术与政治思维框架 内的一种观念形态,它的作用不在于标新 立异,而在于发现社会问题(针对社会问 题而引发的思考)。 • 其载体是传统知识分子,主张学术经世( 通经致用)。 • 其政治目标是清明社会和王朝巩固。
•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良初,又字默深 (默好深湛之思)、墨生、汉士。湖南邵阳人。15岁 时认真研习过王阳明的著作,对史学也显示出浓厚兴 趣。21岁随父亲魏邦鲁至北京,问经学于胡承珙、姚 学爽、刘逢禄,并与钱仪吉、胡培辉、陈奂、陈沅、 龚自珍切磋学问。以博闻强记著称士林。1825年,受 聘入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府,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接触大量时政文献。1832年,协助两江总督陶澍改 革两淮盐法。1845年中进士,咸丰元年授高邮知州, 1853年太平军攻克扬州,魏源参与抵御,仍因迟误驿 报耳夺职。其后决意仕进,专心著述,潜心佛学。 1857年,以“扫地焚香坐,心与灰皆冷”的悲怆凄凉 思想心态病逝于杭州僧舍。
• 使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发生分化与改组。经 世的新方法和新工具——通经致用(今文 )、科学技术、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为相继兴起的洋务与维新思潮准备了虽不 丰富但却十分必要的思想资料。而树立经 世之志,研讨经世之学,造就经世之才, 往往成为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乃至相当 一部分革命派人士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 阶梯。
• 学习西方:林则徐的《四洲志》、魏 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 志略》、梁廷枏的《海国四说》。影 响:介绍西方;中国只是世界一员; 知己知彼,开始了对富国强兵道路的 探索。 • 变一味的考辨古史为纂修当代史:魏 源《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 、《元史新编》。
• 爱国性:1、经世派人物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处多 事之秋,相率注意边事,防备边患,力图维护祖 国疆域的统一与完整。2、经世派了解外情,筹备 海防,反对侵略,期以制夷。 • 进步性:1、它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积弊,抨击时 政,批判顽固守旧、食古不化的陈腐观念,宣扬 变易进化思想,倡言“更法”与“改革”,这就 给“万马齐喑”的思想界带来了清新空气,具有 启蒙的意义。2、它敢于面向世界,寻求新知,传 播了一种科学的,但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却是完 全崭新的世界观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样一种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主张。
• “魏源是标志古老中国走向近代的大里程碑式的人物 ,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思潮(经世致用——开眼 看世界——学习西方)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转型的界 标,是这一思潮不断推向前进的最全面的代表。不仅 比经世思潮一般代表人物高出一筹,而且比之龚、林 ,也有独到之处:他睁开眼睛看现实,把眼光倾注民 间和海外,不仅批判现实,呼唤未来,而且破中有立 ,与时俱进,迈出了龚自珍未能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他睁开眼睛看世界,将林则徐开创的新风和位竟之 业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编撰《海国图志》这样一部 里程碑式得著作,从而完成了林则徐未能完成的最关 键的事业。”(陈胜粦:《魏源的历史定位论纲》, 《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湖南师大1995年5月)
• 3、社会思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时代不同 ,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以及社会思潮载体( 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兴衰起伏,其运 行过程都不是永恒不变和常盛不衰的。在特 定时空条件下运行的各种社会思潮,有它的 勃兴、高涨,也有它的低潮和衰熄,因而呈 现出历史的阶段性和时代特征。 • 如早期维新派到康梁维新派。 • 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