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主题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体的实现效果;3、考察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题呈现的意义;4、认识小说主题的选择与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
丹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高尔基生平及其创作情况;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情节,环境,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主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理清故事情节;2、分析情节的一波三折,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人物之间的衬托作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旨的展现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丹柯勇于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精神和一心为公的高尚品格。
二、教学重点:1、领会精读课文的内容和题旨。
2、体会文中蕴含的悲壮情感。
3、了解“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学是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篇富有激情的小说高尔基的《丹柯》,学习的话题是“小说的主题”。
二、作者作品介绍:(一)作者简介1、高尔基玛克西姆·高尔基(英译Maksim Gorky) (1868年-1936年),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
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代表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11岁即开始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曾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做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等,底层社会成了他“大学”的课堂。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
20世纪初投身俄国革命的工人运动,并在创作中将丰富而复杂的下层社会生活经验同俄国公认阶级的英勇斗争紧密地联系起来。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创作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
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 895)、《鹰之歌》(1895)等。
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的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情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流浪汉的短篇小说,如《切尔卡什》等。
现实主义作品还有如《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
1901年他亲自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并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后期他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即“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成为第三种东西”,“用更鲜明的色彩来描写英雄的现代生活,并用更崇高更适当的语调来谈论它”。
这种现实与理想高度统一的创作方法,实际上是现实主义艺术方法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相结合的产物。
被列宁称为“一本很及时的好书”的《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这一创作方法的提倡还间接地对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
革命导师列宁是高尔基的良师益友。
在他的建议、鼓励之下,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不仅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的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堪称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小说。
在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洗礼后,高尔基将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为人类社会和精神双重解放而服务的写作中去。
列宁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对他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他用自己的艺术天才给俄国(而且不仅仅是俄国)的公认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他同俄国和全世界的工人运动紧密结合,是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父亲是木匠。
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
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
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一本很及时的好书。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高尔基名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超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青春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炼。
(二)故事简介一八九五年发表在《萨马拉日报》上的《伊则吉尔老婆子》这部短篇,可说是高尔基早期革命浪漫主义创作的代表作。
高尔基对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体现在对民间传说的情节和形象的借用上。
而他对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则是通过塑造具有高尚理想的新人形象来完成的。
在《伊则吉尔老婆子》这篇作品中,有两个显明对立的传说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腊拉。
腊拉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少女,从而遭到人民的惩罚和唾弃。
他在人民的生活中失去了位置,在草原上游来荡去,最后变成了一个像影子一样的人。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集体主义英雄丹柯。
他年轻、勇敢,对人民怀着强烈的爱。
当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燃烧着的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照亮了拯救人民的道路。
这篇小说由三个部分组成。
在关于腊拉和丹柯两故事之间,作者插进了故事叙述人伊则吉尔老婆子自己的生活史。
伊则吉尔老婆子本来也可以在生活中建立功勋,使生活过得有价值,但她没有伟大的生活目的,在爱情的游戏中虚度了一生。
因此到头来,她未能成为丹柯,却变成了腊拉式的空虚的影子。
作者通过老婆子这个现实主义的形象,把两个浪漫主义的传说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生活教训。
作者以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忘情讴歌,批判了猖獗于世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生活原则。
(三)字词丹柯(kē)1段:泥沼(zhǎo):烂泥坑。
也用于比喻。
虬(qiú)曲:虬:卷曲。
黏(nián)泥宿(sù)愿:旧有的,一向有的。
6段:龌(wò)龊(chuò)7段:轧(y à)轧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14段:隆隆(lóng)17段:颤(chàn)抖(dǒu)三、梳理情节,探究主题1.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主题?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
《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2.小说的主题哪里去找呢?通过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发现。
3.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题。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指名简要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①外敌的强大,森林环绕的艰险在困难面前族人畏缩②美少年丹柯带领大家在森林里寻找出路黑森林的阴森恐怖,雷电暴雨的袭击,人们对出路产生疑虑,并要对丹柯进行报复③丹柯抓开自己的胸膛,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大家前进的路他带领大家终于走出了黑森林,丹柯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5 面临困境,挺身而出6-14 路遇艰难,遭受质疑15-20 高举红心,引领前行21-23 走出困境,被人践踏4.这是一篇关于英雄的悲剧,“英雄”是小说一个重要的母题,像大家熟悉的《老人与海》、中国的《西游记》等等都是。
读这类小说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英雄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可以说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族人的困境。
明确:前面是阴森恐怖、看不到光明的森林,后面是强大的敌人,他们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5.为什么丹柯能成为英雄?往往说“时世造英雄”请找一找在丹柯面前有哪几个方面的困难。
(英雄的困境来自那些方面?)明确:在丹柯面前有两重困难,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为因素。
(敌人森林部落社会矛盾)6.请生画出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句子自读,品味一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环境的恶劣的。
①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因为林子太古老了,树枝密密层层缠结在一块儿,遮盖了天空,太阳光也不容易穿过浓密的树叶,射到沼地上。
然而要是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就会因此接连地死去。
②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那些有力的桠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纠曲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粘泥里。
这些石头一样的大树白天不响也不动地立在灰暗中,夜晚人们燃起营火的时候,它们更紧地挤在人们的四周。
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③更可怕的时候是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那些人、并且给他们唱葬歌。
④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
⑤可是有一会儿在林子的上空来了大雷雨,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
林子显得非常黑,好像自从它长出来以后世界上所有过的黑夜全集中在这儿了。
⑥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
明确:作者采用铺饰、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环境,与一般的对环境的描写不同之处在于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预示着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困难极其强大,困难越大人物的性格越鲜明。
7.人为方面的困难,在他面前是一群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族人。
要把这样一群人带出森林是一帆风顺的吗?作者是如何设计情节的,请生筛选出变化过程中重要词语。
讨论明确:“快乐,强壮、勇敢”——“衰弱、恐怖”——“和谐、相信”——“抱怨、围攻”——“践踏”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理清小说的情节,学习小说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来表现小说主题的方法,同时在对比中赏析丹柯的人物形象。
8.在拯救族人的过程中他的英雄形象是否发生变化?可以说变:内心有过波动;族人开始抱怨时,丹柯是快乐而安详的族人怨恨审问时,丹柯也有所埋怨、责怪族人生气诅咒时,丹柯怒火燃起族人兽性爆发时,丹柯心里产生了苦恼可以说不变:他坚持着把拯救族人做为自己最强烈的愿望小结:在困境面前的情绪波动让我们看到丹柯终究也是族人中的一员,他也会有常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