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讲述

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讲述


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 新中国的成立之于越剧,恰似 广阔草原之于良驹。而以周恩来为 代表的共和国领导人之于优秀越剧 演员,又如伯乐之于千里马。仅在 1949年这一年里,就有好些史实值 得越剧史研究者重重地写上一笔: 是年7月,邓颖超在许广平陪同 下代表周恩来副主席看望和慰问袁 雪芬,并观赏了《祥林嫂》等节目 的演出。
PPT制作:沈利斌
越剧起源于19世纪中叶嵊县(今浙江嵊州)的“落 地唱书”。从上世纪50年代起,逐渐向外拓展,受到了 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观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华梨园中的奇 葩。2006年,她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经过百年的繁衍流变、融合沉淀而凝聚成的越剧艺 术,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成为长三角一个地 域性的文化符号,展现了动人的文化魅力。
越剧十姐妹合影
《山河恋》剧照
“越剧十姐妹”,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 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
3、变革期:新文艺运动的认同 越剧的繁荣固然得益于市民文化的注入,而越剧 的持续繁荣则取决于她在刚获得市民文化推重之时即 起步进行改革。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 越剧进行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编导有于 吟、韩义、蓝流、白涛、肖章、吕仲、南薇、徐进等。 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 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了改革之路。
丁小蛙
由袁雪芬创立。工花旦。在越剧唱腔艺术发 展史上,袁雪芬是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袁派的特点: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 蓄,韵味醇厚,声情并茂。 流派传人:筱水招、朱东韵、陶琪、华怡青、 方亚芬,李沛婕等。
名段欣赏:《西厢记》琴心(方亚芬)
方亚芬
由傅全香创立。工花旦。傅派是越剧花旦唱 腔中的重要流派。 傅派的特点: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 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 动之以情的魅力。 流派传人:薛莺、张金月、胡佩娣、张腊娇、 洪芬飞、陈岚、何英、陈颖、陈飞、颜佳、陈艺、 裘丹莉、董鉴鸿等。 名段欣赏:《白蛇传》西湖山水还依旧(何英)
陈辉玲
由戚雅仙创立。工花旦。 戚派的特点: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 腔不多,但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 变化反复出现,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特征。 流派传人:朱祝芬、周雅琴、傅幸文、王杭 娟、王毓梅、朱蔺、余福英、邹红、金静、周美 姣、徐洁明、钱丽文、戚继仙等。 名段欣赏:《白蛇传》断桥(金静)
邓颖超、袁雪芬、周恩来
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 8月3日,袁雪芬作为影剧 界代表出席上海市第一届各界人 民代表会议;9月21日,袁雪芬 作为特邀代表(戏曲界的其他特 邀代表是梅兰芳、周信芳、程砚 秋等三位名扬全国的京剧大师) 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期间受到周恩来接见,会前 在邓颖超的引见下拜会了毛泽 东……
茅威涛
由范瑞娟创立。工小生。她的嗓音实、声宏 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 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 范派的特点: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 伏多变,带男性气质,阳刚之美。 流派传人: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 陈雪萍、江瑶、章瑞虹、韩婷婷、孟科娟、方雪 雯、吴凤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铭、筱明珠。
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 其重要征象有二: 其一是在不断向那些占领上海舞台的剧种学习的 过程中,小歌班逐渐捉摸到了上海市民的审美心理和 艺术情趣,逐渐形成了最初的为都市观众所喜闻乐见 的表演程式; 其二则更具意义,小歌班上演的《碧玉簪》和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所涉及的妇女地位和婚姻 制度问题,与方兴未艾的“五四”运动的脉搏相契合, 跟席卷上海滩的新文化思潮的热点相一致。
金 静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1、孕育期:田头屋前的民间文化 当时,嵊州剡江两岸农村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同 时清政府的苛捐杂税繁重,使嵊州农村经济破产,民 不聊生,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在这样特定历史条件 下,于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前后,部分青年农民用 民间曲艺作为谋生手段,赖以生存。越剧的“母 亲”——落地唱书产生了。 “落地唱书”经过几十年 的孕育发展后瓜熟蒂落,越 剧由此诞生。当时群众和艺 人取名“小歌文书班”,简 称为“小歌班”。
1、孕育期:田头屋前的民间文化 金其炳自有艺徒后,歌唱有了帮手,便根据佛曲、 山小调的格式,自己填词任意歌唱。又按“箫经”中 “四工合上尺”五个字或佛曲中的“阿弥陀佛”作尾 声衬字,叫艺徒帮腔,如此便形成有领唱、有帮腔的 样式,气势较前雄壮,大大激励了演唱者情绪。因为 这种曲调以“四工合上尺”为衬字,大家就叫“四工 合调”。 从1851年前后金其炳等人的田头歌唱到被人们邀 到台门、天井中演唱的十多年时间里,被称为“落地 唱书”的前身——田头歌唱。到1863年前后,田头歌 唱发展成沿门唱书,即沿门挨户卖唱。
何 英
由王文娟创立。工花旦。她以善于表演人物 神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 王派的特点:具有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 意真切的风格。 流派传人:钱爱玉、周云娟、舒锦霞、单仰 萍、洪瑛、俞建华、何炯华、王志萍、李敏、陈 晓红、王桂萍、陈萍、宓永仙、夏艺奕等。 名段欣赏:《孟丽君》见玉像(单仰萍)
单仰萍
由吕瑞英创立。工花旦。是越剧流派中最年 轻的流派。她的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 高音”的美誉。 吕派的特点:在质朴细腻、委婉深沉的袁派 基础上,增加了其绚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 流派传人:孙智君、陈辉玲、吴素英、黄依 群、赵海英、张咏梅等。 名段欣赏:《打金枝》头戴珠冠压鬓齐(陈辉玲)
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 上海成为女子越剧中心,纯粹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市民文化上流层面盛行捧风的结果。越剧女演员中 最有名的莫过于越剧十姐妹。 当时上海金融界、工商界、娱乐界和新闻界的名 人多为宁波、绍兴一带移民,他们喜欢越剧。 上海无可争议地成了越剧的殿堂。在汲取了大量 含有多元文化因素的上海市民文化营养之后,越剧原 先的越地农村文化的区域属性已被大大突破,茁长为 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沪为基地的吴越文化圈的一个 特色品牌。
钱惠丽
由陆锦花创立。她擅长扮演儒生、穷生、巾 生。 陆派的特点:演唱不尚华丽、不喜雕琢、朴 实清丽、自然流畅。 流派传人:曹银娣、许杰、黄慧、廖琪瑛、 夏赛丽、张宇峰、徐标新、裘巧芳等。 名段欣赏:《双珠凤》兴冲冲奉命把花送(徐标新)
徐标新
由毕春芳创立。她擅长演喜剧,她吸收了范 派和尹派的唱腔精华,袁派的表演技巧,融会贯 通自成一格。 毕派的特点:发声清脆且富有弹性,音域较 宽,善于唱法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 流派传人:杨文蔚、丁小蛙、丁莲芳、孙建 红、毕继芳、徐宁生、阮建绒、李晓旭、杨童华、 徐文芳、戚小红等。 名段欣赏:《血手印》法场(丁小蛙)
当时的小歌班演员合影
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 据《越剧志》记载,越剧的流传区域多达16个省 (市)、自治区,且特别活跃于北京、上海、杭州、 南京、重庆、香港等一些文化发达的都市。这恐怕跟 越剧当初在上海滩的文化圈里几经摔打密切相关。 1917年、1918年和1919年,嵊县的小歌班三度赴 沪献演均告失败。但到了1920年,小歌班第四次进军 上海终于引起轰动。分析成功的原因,归根到底当是 小歌班一头扎进了市民文化圈的怀抱,且屡踣屡起, 义无反顾的缘故。
《碧玉簪》剧照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 获得市民文化认同之后,小歌班在上海著名的娱 乐场所“大世界”有了一席之地,并于1921年在《申 报》刊出广告,自行命名“绍兴文戏”。后来上海的 报刊和广告将“绍兴文戏”改称“越剧”,那是在女 班绍兴文戏声名鹊起之际。女子演戏本是当时上海娱 乐业的时尚,但“绍兴文戏”的女班却是屡遭磨难而 后成的。到了1939年9月,上海几乎云集了所有著名 的女演员,全市有13个演女子越剧的剧场,1941年下 半年竟猛增至36处之多。
3、变革期:新文艺运动的认同 “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 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 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 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 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46年9月,周 恩来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声剧团演出后,指示地 下党要做好戏曲界的工作。此后,地下党派了党员钱 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吴琛等, 到越剧界担任编导。
饰演梁山伯的范瑞娟与喜剧 大师卓别林在日内瓦
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
80年代中期起,越剧界陆续 试行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上海、 浙江和江苏大力培养新一代青年 演员。赵志刚、钱惠丽、方亚芬、 陈颖、茅威涛、董柯娣、何赛飞、 方雪雯、陶琪等新秀,已蜚声海 内外。 中青年越剧表演艺术家: 从此,国外艺术界对中国戏 (上排左起)方亚芬、赵志刚、陈 曲的了解不再仅仅限于京剧,越 飞、王君安、李敏 剧也成了国际舞台上华夏文化的 (下排左起)徐铭、吴素英、张琳、 谢群英、孙伟娟 一个形象大使而博得青睐和掌声。
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
1954年,彩色电影越剧《梁山 伯与祝英台》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 维· 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音乐片 奖”。同年,周恩来总理在 日内瓦拿这部电影招待世界各国 250多名记者,博得了国际友人的 交口赞誉。卓别林看了《梁祝》后 情绪激动,潜然泪下。 1955年,上海越剧院到前民主 德国、前苏联多座城市演出,一路 受到热情欢迎。
名段欣赏:《宝莲灯》对月思家(章瑞虹)
章瑞虹
由徐玉兰创立。工小生。吸收了绍剧粗犷悲 壮的特点,京剧刚健、坚实的技巧,又融合了越 剧早期小生唱腔中朴实、淳厚的因素。 徐派的特点: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 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 流派传人:金美芳、刘觉、汪秀月、钱惠丽、 邵雁、陈娜君、郑国凤、张小君、周伟君、刘志 霞、杨婷娜。 名段欣赏:《红楼梦》金玉良缘(钱惠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