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学基础测试

逻辑学基础测试

一、填空题1.在“并非‘p当且仅当q’”中,逻辑常项是( )。

2.在“并非要么p,要么q”中,变项是( )。

3.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 )和( )两部分构成的。

4.在“□p→◇p”中,逻辑变项是( )。

5.在“并非如果p,那么q”中,逻辑常项是( )。

6.“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和“甲不当班长而乙当班长”所具有的共同的逻辑形式,若用p,q作变项,可表示为( )。

7.“要么p,要么q,要么r”这一命题形式的逻辑变项是( )。

8.在“[A()B]→B”的空括号内,填入逻辑常项符号( ),可构成有效的推理式。

9.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 );在“(p∧q)→r”中,逻辑常项是( )。

二、单项选择题1.两个假言命题的逻辑形式相同,是指()相同。

A.前件和后件B.前件和联结词C.后件和联结词D.联结词2.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逻辑常项B.变项C.语言表达形式D.思维的内容3.“只有q才p”与“如果q则p”这两个命题形式,它们含有()。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B.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C.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4.“要么p,要么q”与“或者p,或者q”这两个命题形式,它们含有()。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D. 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基础测试(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并非,当且仅当。

2.p,q。

3.常项;变项。

4.p。

5.并非,如果……那么……6. p∧q(也可表示为p∧q)。

7.p,q,r。

8.∧。

9.S,P;∧,→。

二、单项选择题1.D.2.A.3.B.4.C.一、填空题1.从概念的外延关系看,“教师”与“劳动模范”具有( )关系;“陈述句”与“疑问句”具有( )关系。

2.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属性”来考虑概念所属种类,“正义战争”是( )概念。

3.如果有的A是B,有的B不是A,而且,( ),那么,A与B之间在外延上的关系是交叉关系。

4.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数量”来考虑概念所属的种类,语句“贵阳是城市”中的“城市”属于( )概念。

5.当SAP取值为假而SIP取值为真时,概念S与概念P的外延关系或者是( )关系或者是( )关系。

6.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是对概念进行( )和( )的逻辑根据。

7.在“逻辑形式中的项只有逻辑常项和变项”这一命题中,“逻辑形式中的项”与“逻辑常项”在外延上具有( )关系;“逻辑常项”与“变项”具有( )关系。

8.从定义的结构看,在定义“命题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中,“命题”是( ),“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是( ),“思维形式”是( )。

9.在命题“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中,“伟大的文学家”与“伟大的革命家”在外延关系上具有( )关系,“鲁迅”与“伟大的革命家”在外延上具有( )关系。

10.( )概念不能限制和划分。

11.当SOP为假时,S与P的外延处于( )关系或( )关系。

12.概念的( )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1.已知概念A与概念B在外延上不相容,又已知“有B是C”为真,则命题()必为真。

A.有C是A B.有C不是AC.有A不是C D.所有A不是C2.若“有S不是P”和“没有P不是S”均真,则S与P的外延之间是()关系。

A.同一B.交叉C.S真包含P D.S真包含于P3.A“某属概念具有的内涵,其种概念必然具有”和B“某种概念不具有的内涵,其属概念必然不具有”这两个论断()。

A.都对B.A对B错C.都错D.A错B对4.如A是属加种差定义中的被定义项,则A通常不能是()。

A.普遍概念B.单独概念C.正概念D.负概念5.B与C是A中具有矛盾关系的种概念,如B是正概念,那么C是()。

A.一定是负概念B.一定不是负概念C.可能是负概念D.不可能是负概念6.性质命题由量项、联项、主项和谓项组成,性质命题按质可分为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

这段文字是如何说明“性质命题”概念的?正确的回答是()。

A.都从内涵B.先从内涵,后从外延C.都从外延D.先从外延,后从内涵7.下列概念的限制中,正确的是()。

A.“普遍概念”限制为“单独概念”B.“推理”限制为“命题”C.“逻辑规律”限制为“同一律”D.“论证”限制为“论题”8.若“所有P是S”与“有的S不是P”均真,则S与P之间的外延关系是()关系。

A.同一B.交叉C.S真包含P D.S真包含于P9.若“有S是P”,“有S不是P”,“有P不是S”三个命题均真,则S与P具有()关系。

A.全同B.真包含于C.真包含D.交叉10.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命题中,“知识分子”()。

A.都是集合概念B.都是非集合概念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11.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这个命题对“国家”这个概念是()来说明的。

A.仅从内涵方面B.仅从外延方面C.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D.先从外延,再从内涵方面12.如A是一个正概念,B是一个负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

A.必定是矛盾关系 B.必定不是矛盾关系C.可能不是矛盾关系 D.不可能是矛盾关系13.在A“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B“青年应当又红又专”中,“青年”()。

A.都是集合概念B.在A中是集合概念,在B中不是C.都不是集合概念D.在A中不是集合概念,在B中是14.“联言命题”可以概括为()。

A.联言推理B.复合命题C.选言命题D.负命题15.下列属于逻辑划分的是()。

A.三段论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B.思维形式分为概念、命题和推理C.关系命题分为关系项、关系者项和量项D.定义分为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双项选择题1.当S类与P类具有()关系或()关系时,SEP为假但SOP为真。

A.全同B.S真包含PC.S真包含于P D.交叉E.全异2.违反“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全同的”这条定义规则的逻辑错误有()和()。

A.定义过窄B.定义含混C.定义循环D.同语反复E.定义过宽3.当“有A不是B”假,而“有B不是A”真时,A与B的外延关系应为()和()。

A.全同B.交叉C.A真包含于B D.全异E.B真包含A4.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命题中,主项与谓项都是()概念和()概念。

A.单独B.普遍C.集合D.正E.负5.下列概念的限制,正确的是()、()。

A.“普遍概念”限制为“单独概念”B.“中国”限制为“北京”C.“科学”限制为“自然科学”D.“论证”限制为“论据”E.“竞争”限制为“人才竞争”6.下列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间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是()、()。

A.定义B.划分C.分类D.限制E.概括7.若A与B都是单独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可能是()关系或()关系。

A.同一B.A真包含B C.A真包含于BD.交叉E.全异8.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属种关系的是()、()。

A.常项—量项 B.太阳系—地球C.《鲁迅全集》—《药》D.亚洲—中国E.变项—命题变项9.若“A可以分为B,C,D”是一正确划分,则B与C的外延一定是()、()。

A.矛盾关系B.属种关系C.交叉关系D.反对关系E.全异关系10.划分按层次可以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任何划分都包含母项、子项和根据三部分。

这一议论是()、()来说明“划分”这一概念的。

A.仅从内涵B.先从内涵,后从外延C.仅从外延D.从外延,后从内涵E.并非都从内涵11.下列对概念的概括错误的是()、()。

A.“结论虚假的推理”概括为“无效推理”B.“假言命题”概括为“复合命题”C.“特称命题”概括为“全称命题”D.“关系推理”概括为“演绎推理”E.“命题”概括为“思维形式”12.当S类与P类具有()、()关系时,SAP,SEP同假。

A.同一B.S真包含P C.S真包含于P D.交叉E.全异13.当“所有A是B”为假,而“有B不是A”为真时,A与B的外延关系或是()关系或是()关系。

A.全同B.A真包含BC.A真包含于B D.交叉E.全异14.下列表示“划分”概念内涵的语句是()、()。

A.什么是划分B.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种概念,以明确该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C.划分包括母项、子项和根据三个要素D.划分按层次可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E.正确的划分是遵守划分规则的15.在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属种关系的是()、()。

A.“复合命题”与“联言命题”B.“相容选言命题”与“不相容选言命题”C.“全称肯定命题”与“特称肯定性质命题”D.“全称性质命题”与“特称否定命题”E.“性质命题”与“特称否定命题”16.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属种关系的是()、()。

A.命题—概念B.逻辑常项—联项C.太阳系—地球D.工人—矿工E.《鲁迅全集》—《祝福》17.若“A可以分为B,C”是一正确的划分,则B与C的外延一定不能是()、()。

A.全异关系B.不相容关系C.矛盾关系D.交叉关系E.属种关系18.在“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中,“中国人”是()、()。

A.单独概念B.集合概念C.非集合概念D.普遍概念E.负概念四、分析题1.下列对“三段论”的定义与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三段论是由两个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它分为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三段论。

2.下列语句作为对“复合命题”的定义或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复合命题就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命题的命题。

它可以分为假言命题、选言命题和联言命题。

3.正确划分中的母项与子项、子项与子项分别具有何种外延关系?4.试分析说明“甲班学生”在下列语句中,哪些表示集合概念,哪些不表示集合概念。

A.甲班学生是从华东六省来的。

B.小刘是甲班学生。

C.甲班学生都应当努力学习。

5.下列各组概念中,哪些不具有属种关系?为什么?A.命题—复合命题B.联言命题—联言支C.三段论—大前提D.中国—江苏省6.试分析下列语句作为定义和划分有无错误?为什么?直言命题就是不含其他命题而只反映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它可以分为肯定命题、否定命题、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

7.下列作为定义和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简单命题就是仅对一类对象有所断定的命题。

简单命题可以分为性质命题、关系命题和模态命题的负命题。

8.试分析下列(1)、(2)、(3)三组概念能否运用二分法得到?为什么?(1)对称关系与非对称关系。

(2)性质命题与关系命题。

(3)模态命题与非模态命题。

五、图解题1.已知A与B交叉,B与C交叉,用欧勒图表示出A与C可能具有的各种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