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编码:04000157制定单位:哲学教研室执笔者:王俊涛审定时间:2011年3月9日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一、课程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是研究理论思维方法的科学。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基本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假说和论证。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普通逻辑所研究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专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形式逻辑在整个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应用逻辑。

各门科学都有一个严密的具有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总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达。

而这些正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容和基本形式。

通过学习形式逻辑就可以把握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掌握思维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其它各门具体科学。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逻辑形式,掌握必要的逻辑规则和逻辑方法,认识逻辑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则、论证遵守逻辑的习惯。

本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政治、经济、法律、写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基础性意义。

学习普通逻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便提高理论思维的科学性。

为此,对学生在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提出的要必须牢牢地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判断的基本特征、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并能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逻辑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语言形式背后,在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中,尤其是在现实语言交流的具体灵活、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敏锐地发现逻辑问题并迅速地,准确地揭露对方的逻辑错误,准确地揭露某些诡辩手法,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有关的前期课程主要是中国哲学史中有关“中国逻辑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的部分和西方逻辑发展史,只有学习逻辑发展史,才能真正搞清楚普通逻辑基本容的来龙去脉,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种思维形式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后期课程主要有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普通逻辑的现代化。

在数理逻辑中,全部用的是符号语言即符号式。

现在,普通逻辑从结构和容上都注意了与数理逻辑的联系。

数理逻辑的基础知识包括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两个部分。

命题演算包括传统逻辑的“复合判断及其推理”的容,谓词演算包括传统逻辑的“性质判断及其推理”和“关系判断及其推理”的容,并将逻辑规律即逻辑形式的规律包含在这两个演算之中。

4.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共56课时,其中讲授48课时,实践8课时。

5.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逻辑学》(第三版),全吉迟维东高等教育,1998年3月第1版;2004年11月第3版(2)参考书目:《普通逻辑原理》吴家国主编高等教育 1989.3《普通逻辑自学导引》新友田宏第主编高等教育 1991.9《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何应灿主编华东师大学 1995.3《趣味逻辑学》漪涟余式厚著中国青年 1981.11《形式逻辑》金岳霖主编人民 1979.10.《逻辑学辅导》(修订版),泽宗全吉林正锐主编,高等教育,1998年3月第1版6.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核方式为考试或考查,答卷时间为2小时,试卷卷面总分数为100分。

考试时卷面成绩占本课程综合成绩的80%,另外的20%,由平时作业分数和考勤构成。

考查时卷面成绩占本课程综合成绩的70%,另外的30%,由平时作业分数和考勤构成。

7.教学方式本课程教学讲授法,结合学生大量做习题与教师对习题的讲解,达到学生对逻辑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额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课程容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初步了解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概念。

理解: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

掌握:学生要掌握逻辑学意义所在,同时要掌握学习形式逻辑的方法。

【知识点】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围、科学性质以及学习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本章重点】形式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本章难点】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

【讲授容】第一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一、“逻辑”与逻辑学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三、逻辑学的性质第二节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一、逻辑科学的地位二、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三、学习逻辑学的方法【参考书目】[1] 《逻辑学辅导》(修订版),泽宗全吉林正锐主编,高等教育,1998年3月第1版。

第二章概念【教学要求】了解:使学生了解概念的本质、基本特征、种类及其语言表达形式。

理解:准确地理解概念,培养学生准确地使用概念的能力,防止出现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的错误;概念之间的关系。

掌握:使学生掌握给概念下定义,对概念进行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知识点】1.概念外延间的关系2.定义3.划分4.概念的限制与概括【本章重点】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本章难点】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区分。

【讲授容】第一节概念概述第二节概念的种类第三节概念外延间的关系第四节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第五节定义第六节划分【参考书目】[1] 《逻辑学辅导》(修订版),泽宗全吉林正锐主编,高等教育,1998年3月第1版。

第三章命题与推理概述【教学要求】了解:命题与推理的语言表达。

理解:命题及其逻辑特征、逻辑形式。

掌握:推理及其逻辑结构、推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知识点】1.命题及其逻辑特征2.推理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及其判定【本章重点】1.命题及其逻辑特征2.推理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及其判定【本章难点】推理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及其判定【讲授容】第一节命题概述第二节推理概述【参考书目】[1] 《逻辑学辅导》(修订版),泽宗全吉林正锐主编,高等教育,1998年3月第1版。

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教学要求】了解:关系判断及其逻辑形式结构。

理解:性质判断的形式结构、逻辑特征。

性质判断的周延性及相同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掌握: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三段论推理的基本容。

【知识点】1.直言命题。

2.直接推理3.三段论4.关系命题5.关系推理【本章重点】1.直言命题的真假条件2.对当关系推理的特征、种类及其有效式3.变形推理的特征、种类及其有效式4.三段论【本章难点】1.性质判断的周延性问题2.三段论规则【讲授容】第一节直言命题第二节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第三节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三段论第四节关系命题及其推理【参考书目】[1] 《逻辑学辅导》(修订版),泽宗全吉林正锐主编,高等教育,1998年3月第1版。

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教学要求】了解:能结合日常复杂的语言形式,准确地分析出各种复合判断推理的推理形式,灵活地、正确地运用各种推理,提高正确的运用上述各种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解:理解各种复合判断的逻辑涵义,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推理的逻辑知识奠定基础。

掌握:各种复合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则。

【知识点】1.复合命题及其结构。

2.联言、选言、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二难推理。

4.负命题及其等值推理。

【本章重点】1. 各类复合命题的真假条件。

2.联言、选言、假言命题推理的逻辑依据、种类及其规则。

【本章难点】1. 负判断的等值判断。

2.真值表及其运用、作用。

【讲授容】第一节复合命题概述第二节联言命题及其推理第三节选言命题及其推理第四节假言命题及其推理第五节假言选言推理第六节负命题及其推理【参考书目】[1] 《逻辑学辅导》(修订版),泽宗全吉林正锐主编,高等教育,1998年3月第1版。

第六章逻辑基本规律【教学要求】了解:逻辑规律的客观基础。

理解:逻辑基本规律的容和要求,懂得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掌握:逻辑规律的要求,违反逻辑规律的各种逻辑错误。

【知识点】1.同一律的容和要求、作用2.矛盾律的容和要求、作用3.排中律的容和要求、作用【本章重点】三条规律的基本容。

【本章难点】三条规律的联系和区别,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讲授容】第一节逻辑基本规律概述第二节同一律第三节矛盾律第四节排中律第五节逻辑基本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六节充足理由律【参考书目】[1] 《逻辑学辅导》(修订版),泽宗全吉林正锐主编,高等教育,1998年3月第1版。

第七章归纳推理与假说了解:归纳推理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明确各种归纳推理及逻辑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假说的特征与基本类型。

理解:归纳推理的实质的特征,科学归纳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区别、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

掌握::从分析实际思维活动中的归纳推理实例人手,逐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地运用归纳推理的能力。

【知识点】1.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和联系2.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3.假说的形成【本章重点】归纳推理的实质的特征,科学归纳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区别、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

【本章难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问题,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

【讲授容】第一节归纳推理的概述第二节完全归纳推理第三节不完全归纳推理第四节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第五节假说及其作用【参考书目】[1] 《逻辑学辅导》(修订版),泽宗全吉林正锐主编,高等教育,1998年3月第1版。

第八章论证【教学要求】了解:了解论证和反驳的组成、种类。

理解:理解和把握各种论证和反驳的方法。

掌握:在思维实践中自觉地正确地进行论证和反驳,并能准确地揭示错误论证、错误反驳所犯的逻辑错误。

【知识点】1.论证的作用2.论证的组成3.反驳4.论证的规则【本章重点】论证的组成、种类、规则和反驳的方法。

【本章难点】反驳斯一种特殊的论证;间接论证与间接反驳的区别。

第一节论证概述第二节证明的种类第三节反驳第四节论证的规则【参考书目】[1]《逻辑学辅导》(修订版),泽宗全吉林正锐主编,高等教育,1998年3月第1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