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护理.查房
急救配合 ---三人抢救定位法
头位(A):主管护师/高年资护士/护士长 职责:主要负责呼吸系统 、协调指挥
腰位(B):护师/中年资历护士 职责:主要负责循环系统
脚位(C):护士/低年资护士/学生 职责:协助头位与腰位护士的工作 ,联络
急救配合
头位(A)护士主要负责呼吸系统,行人工呼吸,协助气 管插管,准备呼吸机,组织抢救,评估复苏效果,协助 医生将抢救进展告知家属,安慰家属。
成功病例介绍2
病例2、患者XX、男、50岁。因胸闷,胸痛于7:30急 诊入院,入院诊断为急性心梗,拟急诊介入治疗,由医 护人员三人携带抢救仪器用物(复苏囊、除颤仪、氧气 包、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等复苏药物、注射器等 用物)于8:15护送病人至介入手术室行介入手术。在 转运病人过程中,转运护士发现病人突然意识丧失、心 电监护示室颤,立即予以电除颤一次,另一名护士胸外 心脏按压,同时加速转运,患者1分钟后心电监护示窦 性心律,心跳恢复,病人到达介入室约1分钟后,患者 再次出现心跳骤停,再次予以电除颤一次,胸外心脏按 压,复苏囊辅助呼吸,1分钟后患者心跳呼吸恢复,予 以复苏后进一步治疗,病人病情稳定,行介入术,经追 踪痊愈出院。
房扑或其他室上速首选50~100J
操作过程
暴露胸部,取下金属物品→选择非同步→涂导 电糊→选择能量→充电→放电,继续CPR
如室颤为细颤,除颤前应予以0.1%肾上腺素 1ml, 使之转为粗颤再行电除颤。
影响除颤效果的因素
患者因素:时间、心脏功 能状况、内环境与否 和应用药物
操作因素:时间、除颤电 极位置、能量水平、 除颤波形的影响
成功经验的介绍
争分抢秒予以心肺复苏抓住了最佳抢救时 机,大脑耐受缺氧4-6分钟。
心肺复苏操作规范,到位,保证复苏效果 急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四定、三及时) 强调了团队合作精神,抢救组织指挥合理
成功关键--争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秒
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骤停 6分钟脑组织发生损伤 10分钟脑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每延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降低10%
若非目击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应先施行2 min的CPR 后再除颤。因为患者心跳骤停时间可能很长,会造 成心肌缺氧及除颤无效。
如果目击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应立即施行除颤。 需电除颤时,只给1次电击,而后立即进行CPR,由
第二人再检查患者的心律。
除颤的方式和部位
方式
非同步直流电复律:室颤、室扑 同步直流电复律:房颤和房扑、室速、室上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看面色,看监护, 手摸脉搏,看胸廓起伏。
转运---途中的护理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危重病人一般采取 静脉留置针。
保持各引流管的通畅。 给病人足够的心理关怀、稳定病人情绪;
对于意识障碍、躁动的病人,应采取适当 的约束。 认真做好转运途中的病情记录,到达相 关的科室后要做好全面的交接。
高级生命支持
1、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A人工气道 B机械通气 C建立液体通道使用药物治疗, D寻找心搏骤停病因
2、延续生命支持(PLS): 包括脑保护、脑复苏和复苏后疾病的防治
进一步生命支持
气道控制和通气:气管插管接有创呼吸机。 循环辅助设备:胸外按压器、心肺复苏机等。 输液途径选择及输液治疗,选择大静脉,血管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与2010指南的区别
复苏程序更改 “A-B-C”→“C-A-B,大多
数患者心肺复苏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电击 除颤。
但缺氧性CA,尤其是大多数婴儿、儿童及由
溺水、药物过量或创伤引起的CA病人,以及任
位置
一般用前侧位,前:胸骨右缘第二肋间;侧:左侧 腋前线第五肋间
前后位: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左肩胛下角处
除颤的次数及能量
除颤所用的能量为:成人单相除颤采用360J;双 相除颤采用120-200J (或按制造厂商推荐的能 量),单次。(儿童2-4J/Kg)
房颤电复律首选剂量120J~200J(双相波)或 200J(单相波)
成功病例介绍4
一名护士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叩击背部,用吸痰器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口咽通气道畅通气道,复苏囊辅助 呼吸,同时准备气管插管,插管后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医生行胸外心脏按压,予以A--B—C程序心肺复苏,5 分钟后患者心跳呼吸恢复,继续呼吸机辅助呼吸,静滴 可拉明、洛贝林兴奋呼吸,血气分析示代酸,予以碳酸 氢钠静滴,同时予以头部冰枕保护脑细胞和进一步用药 治疗,复苏成功,经询问病史,患者既往有睡眠呼吸暂 停综合征,病情稳定后患者转至ICU继续治疗,经追踪 在ICU予以肺泡灌洗等治疗5天后康复出院。
等。
低温疗法
循环停止5分钟,即产生脑细胞损害和脑水肿,因此 降温开始时间越早越好。 物理降温:冰枕、冰帽、冰袋、降温毯; 药物降温:冬眠一号 脑水肿病人要求3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370C以下,逐 渐降至32-340C为宜。降温持续12-24小时,严 重者一周以上,复温不能过快,每24小时升温1- 20C为宜。
用药优先气管用药。 复苏药物
高级生命支持—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胺碘酮、利 多卡因、阿托品、腺苷
肾上腺素首选,每次1mg,每3-5min/次 对于心室停搏和缓慢的无脉电活动的心脏骤停
患者2010指南不再使用阿托品。
脑复苏
综合治疗 限制液体 低温疗法 防止脑水肿 常用甘露醇、速尿、白蛋白、浓缩血浆
准备充足的物品、抢救药品、抢救器材。 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运送工具。 评估病情,由高年资护士、医生一起转运
交接
转运---途中的护理
体位;取平卧位,对于昏迷病人应将头偏 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或呕吐物阻塞呼吸 道引起窒息,必要时应用口咽气道。
维持呼吸道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及 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的连续锯齿状波(F波),Ⅱ、Ⅲ、aVF表现明 显。 心房率250-350次/min QRS波群呈室上性 心室率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节律可整齐或不 整齐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
心电图特点: P波消失,代之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颤动波(F
波),V1表现最明显 心房率350-600次/min QRS波群呈室上性 RR间期绝对不整
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配 合与新进展(心肺脑复苏)
前言
2010心肺复苏指南颁布 查房目的: 了解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和2010年心肺复苏
新指南的要点和区别。 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心肺复苏这项基本操作技能
和相关知识。 在抢救心跳骤停的患者时医务人员要注重时间
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发挥。
沟通时表情应严肃,可适当使用肢体语言,安 抚患者家属(举例说明)
转运前准备
专科医生评估患者是否可以转运,专科会诊。 转运风险及相关事项告知签字, 开住院医嘱,办理手续准备转运。
转运前准备
准备转运(物品准备,病人准备,医务人员准 备)。
通知相响应的临床科室准备床单位和急救用物, 告知患者病情。
成功病例介绍3
病例3:患者男,22岁,于2011年3月31日10:20因 “梅毒”在门诊注射室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2克,分两次 注射(肌注前皮试阴性)。肌注青霉素1克后患者出现 面色苍白,出冷汗,立即安置患者入抢救室抢救,2名 医护人员在场,护士在给患者吸氧时,患者突发意识丧 失、发绀、心跳呼吸停止,由医生立即行胸外按压,一 名护士简易呼吸器接中心管道氧气复苏呼吸,大声呼叫 其他护士参与抢救,一名护士立即予以皮下注射肾上腺 素,建立静脉通道,予以地塞米松静注抗过敏,静滴氢 化可的松,行心电监护,2min后患者心跳呼吸恢复, 3min后患者出现窦性心律116次/min,血压98/ 63mmHg,意识恢复,在抢救室留观2天痊愈出院。
2005CPR与2010CPR操作要点对比
内容 判断呼吸 开放气道(A) 人工呼吸(B)
检查循环(C) 按压位置 按压深度 按压频率 按压通气比 操作流程
2005年CPR
2010年CPR
看、听、感觉
取消
仰头举颌法
仰头举颌法
2次有效呼吸, 10-12次/分
2次有效呼吸, 10-12次/分
颈动脉
颈动脉
复苏后脏器功能支持
完善相关检查,查找病因,对症治疗 加强各器官功能监测与支持 密切观察病情,详细做好相关记录 防治继发感染
心理护理
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 焦虑 恐惧
心理护理
将患者家属安排到抢救区外的候诊区 ,告知患 者家属我们正在尽全力抢救患者,及时告知抢 救,同时告知病人病情的危重性和可能发生的 不良预后。
胸部正中乳头连线 胸部正中乳头连线
4-5cm
≧5cm
100次/分
≧100次/分
30:2
30:2
A-B-C
C-A-B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与2010指南的区别
复苏程序更改 “A-B-C”→“C-A-B 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 100 次 按压深度至少5公分 尽量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 电击治疗的内容更新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主要变化 生存链增加一环
腰位(B)护士主要负责循环系统,如医生行胸外心脏 按压,腰位护士主要负责电除颤,上多功能监护仪,快 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药物复苏。
如果腰位(C)护士行胸外心脏按压,则由脚位护士负责 电除颤,同时记录口头医嘱,清理陪人,联络相关科室, 协助头位、腰位护士。
电除颤
是将与心电图上QRS波群同步发放的直 流电释放到心脏,使房性和室性心律失 常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电除颤
第一代除颤技术:单相除颤技术 优点:沿用了近四十年的除颤技术,在临床急救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缺点:心肌功能损害比较严重,除颤效果不理想,
房颤转复能力差 第二代除颤技术:双相除颤技术 电击电流双向 ,除极效果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