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_2019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特色训练46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也以)

2018_2019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特色训练46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也以)

1 特色训练46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也、以)

11.也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 (1)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阿房宫赋》) (2)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

(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 (3)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4)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 (6)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实战高考]

(1)(2017·全国卷Ⅰ)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

也:

(2)(2017·全国卷Ⅰ)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也:

(3)(2017·浙江高考)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也:

(4)(2016·天津高考)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

也:

12.以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2)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译为“以……身份”)(《苏武传》) (3)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以……身份” 2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 (4)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 (5)介词,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6)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并且”

(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7)连词,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

(8)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8)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9)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9)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0)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10)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11)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荆轲刺秦王》) (11)副词,通“已”,译为“已经”

(1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 (12)复音虚词,“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

(13)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用什么”“怎么”

(1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译为“以……为”,即“把……作为”)(《过秦论》) (14)复音虚词,“以为”,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15)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15)动词,认为

[实战高考]

(1)(2017·全国卷Ⅰ)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以:

(2)(2017·全国卷Ⅰ)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

以:

(3)(2017·全国卷Ⅰ)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

以:

(4)(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以: 3 (5)(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何以:

(6)(2017·浙江高考)(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

以:

(7)(2015·福建高考)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

以:

答案:11.(1)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2)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译 (3)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4)助词,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12.(1)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2)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3)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4)动词,认为 (5)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用什么”

(6)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7)介词,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