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3.乎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1)助词,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2)助词,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助词,表揣测语气。

相当于“吧”(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吕氏春秋》)(4)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

相当于“啊”或“呀”(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6)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7)介词,相当于“于”[实战高考](1)(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2)(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乎:(3)(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4)(2015·湖北高考)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乎:(5)(2015·湖北高考)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乎:4.乃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1)代词,译为“你,你的”(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2)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就是”(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荆轲刺秦王》)(3)表顺承,译为“于是”“就”(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4)表转折,译为“却”“竟然”(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5)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乃:(2)(2017·浙江高考)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3)(2016·山东高考)公乃愿致(使归顺)诸侯,不亦难乎乃:答案:3.(1)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2)助词,表反问语气,吗(3)助词,表揣测语气,吧(4)表感叹语气,啊(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4.(1)表顺承,于是、就(2)副词,表判断,是(3)表转折,却、竟然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其、且)5.其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1)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

“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4)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

译为“那”“那些”(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5)指示代词,表特指。

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6)其可怪也欤!(《师说》)(6)副词,表反问语气。

译为“难道”“怎么”(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7)表示揣测语气。

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8)表示祈使语气。

译为“可要、一定”(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9)表示商量语气。

译为“还是”(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1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11)表示假设关系。

译为“如果,假如”(1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静女》)(1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Ⅱ)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其:(2)(2017·浙江高考)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其:(3)(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其:6.且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1)副词,译为“将要”(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副词,译为“将近,几近”(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3)副词,译为“暂且”(4)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连词,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5)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6)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7)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8)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憙认为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且:(2)(2017·全国卷Ⅲ)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且:(3)(2017·浙江高考)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且:答案:5.(1)第三人称代词,他的(2)指代第三人称,他们(3)表示揣测语气,或许、大概5.(1)副词,译为“暂且”(2)副词,译为“将要”(3)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若、所)7.若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1)人称代词,译为“你”(2)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动词,译为“及,比得上”(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5)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6)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7)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Ⅰ)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若:(2)(2017·全国卷Ⅱ)尔曹(辈)若健,远相避也若:8.所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4)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Ⅰ)混(人名)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所:(2)(2017·天津高考)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所:(3)(2017·浙江高考)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所以:答案:7.(1)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8.(1)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交往的人”(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3)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为、焉)9.为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1)介词,读wèi,译为“被”,表示被动(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2)介词,译为“给,替”(3)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3)介词,译为“对,向”(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4)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5)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6)动词,读wéi,“是”,表判断(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译为“做”“担任”)(《廉颇蔺相如列传》)(7)“为”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

如担任、治理等[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Ⅰ)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为:(2)(2017·全国卷Ⅱ)既引见,即除为郎中为:(3)(2017·全国卷Ⅱ)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为:(4)(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为:(5)(2017·天津高考)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为:10.焉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1)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代指“老师”(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3)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4)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4)句末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译为“了”“啊”(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5)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6)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实战高考](1)(2017·天津高考)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焉:(2)(2017·江苏高考)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焉:(3)(2016·全国卷Ⅰ)(曾)公亮明练文法……首相韩琦每咨访焉焉:答案:9.(1)动词,做(2)动词,担任(3)介词,译为“给,替”(4)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5)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10.(1)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2)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了、啊(3)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他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也、以)11.也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