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化学》 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 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学时32)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以及评价、预防、控制和修复化学物质污染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在能力训练方面强化学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及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秉承“教为不教、学为会学”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

本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考虑到课程学时和与其它课程衔接等因素,本课程只学习该教材的第一至第五章,其它内容,或在本专业其它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可由学生自学。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国内外环境与发展问题、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污染物的分类;掌握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等环境介质的性质。

2.了解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和土壤中发生的主要迁移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迁移行为的因素;理解迁移过程涉及的动力学方程、基本理论及基本概念;掌握描述吸附、分配行为的理化参数及其环境意义。

3.掌握大气及水体中重要无机污染物转化的基本原理;了解某些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光化学转化行为,掌握光吸收、光物理与光化学过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有机污染物的酸碱解离、水解反应、氧化降解、生物降解等转化行为。

4.掌握外源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代谢及它们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及生态健康效应,了解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

5.了解典型化学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危害及其来源解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四、其它教学环节
1. 作业的安排和要求。

每章均安排作业,共安排5次作业,每次作业满分100,5次作业的平均分计入期末总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为20%。

作业总体要求是:
(1) 写在A4纸上,上下左右周边各空2.5厘米,用钉书钉左上角装订。

作业必须手写,不能打印,要求字迹工程。

具体见作业模板。

(2) 完成某些作业需要阅读一定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或由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行检索查找,作业上要注明参考的资料来源(参考我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标注要求)。

(3) 每个人的作业,都要写上作业题目。

如发现抄袭雷同者,需要面谈测试,然后抄袭和被抄袭者均零分,需要重新写作业。

(4) 作业由任课教师评阅给分。

作业批阅后,返给学生;学生对成绩不满意,可以找任课教师讨论,亦可申请重新完成作业1次,然后以新批阅的得分计入总成绩。

2. 课程报告的安排和要求。

共两次课程报告,需额外的学时约8学时。

第1次课程报告,对第一章环境介质及性质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探讨和总结,安排10个题目,所有同学按照学号顺序,由老师分为10组,组成团队,各自负责相应的课程报告。

第2次课程报告,对五章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探讨和总结,也安排10个题目,由同学自由组成团队(每队约9人),每个团队申请完成一个课程报告。

课程报告的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0%。

课程报告给成绩的原则是:(1) “同行评议”,10组同学每组各出一个代表给做报告的同学打分,最后去掉最高和最低分的平均分,为做课程报告组同学的得分。

(2) 教师参与和引导同学讨论,回答问题,但不参与打分。

课程报告的评分标准由教师制定,总体原则是(括号内数字为考虑的权重):
(1) 时间掌控合理(10%)。

(2) 逻辑清晰,独立查阅了文献资料。

有独到的见解,调动同学的兴趣。

经过了归纳、总结、凝练,引导同学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30%)。

(3) 介绍了基本概念、原理,并准确地使用专业术语,使其他同学能听得懂(20%)。

(4) 注重版权保护,引用其它人的内容要标注(10%)。

(5) PPT清、雅、达,讲解清晰(20%)。

(6) 鼓励用英文做PPT,解释关键词,让听众懂(5%)。

(7) 体现了整个团队的工作(5%)。

本课程对同学的课程报告进行录像存档,优秀的课程报告,在本课程的网站上发布。

3. 总结表彰。

每学期课程学习结束后,对于学习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表彰,奖励类型有:(1) 环境化学课程学习优异奖(期末成绩最高的同学,或者分数在95分以上的同学);(2) 课程报告卓越奖(课程报告得分高的团队组长或者报告者)、PPT优胜奖(课程报告PPT做到清、雅、达的同学)、课程报告挑战奖(积极参与课程报告,成绩优秀的团队组长或者报告者)。

课程学习结束后,邀请所有同学参加“环境化学课程学习总结表彰会”,向上述获奖者颁发证书、奖品,并座谈对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建议。

五、授课说明
1.开课学期:秋季
2.授课单位:环境学院
3.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
4.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六、教材和参考书
1. 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化学》,陈景文、全燮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3次印刷
2. 主要参考书:(1)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Seventh Edition, by S. E. Manahan, Lewis Publishers; (2)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by Colin Baird,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作业的模板与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
环境化学学生作业
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专业:
作业要求:
(1) 写在A4纸上,上下左右周边各空2.5厘米,用钉书钉左上角装订。

作业必须手写,不能打印,要求字迹工程。

具体见作业模板。

(2) 完成某些作业需要阅读一定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或由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行检索查找,作业上要注明参考的资料来源(参考我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标注要求)。

(3) 每个人的作业,都要写上作业题目。

如发现抄袭雷同者,需要面谈测试,然后抄袭和被抄袭者均零分,需要重新写作业。

(4) 作业由任课教师评阅给分。

作业批阅后,返给学生;学生对成绩不满意,可以找任课教师讨论,亦可申请重新完成作业1次,然后以新批阅的得分计入总成绩。

《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24)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衔接《环境化学》课程理论教学的实验环节。

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预防和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根据环境化学的课程内容,本课程从环境污染物的分析、分配行为、污染控制等角度设计了8个实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相关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对环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物存在、分配行为和氧化降解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样品分析前处理的方法和操作技能;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使用主要光谱、色谱类仪器分析环境样品的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准备、结果分析、问题讨论等研究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四、其它教学环节
1. 预习+实验报告:
(1)要求学生开始实验前认真进行预习,对预习情况将进行检查提问作为考核内容。

(2)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一周内撰写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授课说明
1.开课学期:秋季。

2.授课单位:环境学院。

3.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

4.先修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5.课程考核:本课程考核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定。

六、教材和参考书
1.使用教材
(1)全燮主编.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程,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主要参考书
(1)董德明、花修艺、康春莉编著. 环境化学实验.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