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如今,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
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自主少,教学节奏慢,学生创造能力差,课堂教学有无效活动。
怎样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必须培养
学生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开放多变,生动活
泼,富有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实效
一、“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
从语文教学现状看:“活”字教学更具有紧迫性。
至今
有的老师仍信奉“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换分数”,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教师为了大显身手,讲风过浓,
越俎代庖;有的教师死抱着“以训练为主线”不放,练功过
烈,师生疲于奔命;有的教师由“满堂灌“走向另一极端“满堂问”,摆花架子,仅学得“活”之皮毛,,如何把师生从
呆板的教学格式和练习、考试、分数等枷锁中解脱出来?如何使师生花费时间、投入精力都较少,而又能取得最佳教育教
学效果?这便成了当前语文教改的“难点”和“热点”。
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多条,方法也可能有多种,但可
以肯定地说,语文教师“活”字教学乃不失为使语文教学走
出“低谷”的“治本”之举,势在必行。
二、“活”字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
(一)“乐”是活的教学前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
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
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学习的良师,使人加
快获得知识的进程。
《论语》中说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
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
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
(二)“情”是活的教学关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培养的对象不同于工厂里生产的产品,而是一个
个活生生会思维有感情的人,因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
想把课教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
“情”是一种巨大
的教育潜能,从某种角度说,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
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的投入,“未成曲调先
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
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
自己的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了解他们的学习语文
的甘苦;少做“严父慈母”,多做兄长学友,使学生可亲近、
可信赖、可仿效,没有心理距离,教师引着学生“一起爬山”,这样教师就能得心应手,最佳发挥;学生则如沐春风,其情
浓浓。
(三)“美”是活的教学完善。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
一曲优美和谐的动人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
对教者
而言,教态大方自然潇洒,板书简明美观巧妙,语言纯洁幽
默诙谐、韵味无穷都是美;对学生而言,阅读可感觉美、领
略美,论辩可赏析美、想象美,练习作文可体验美、创造美,要努力使双边活动配合默契,引人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
曲终余兴未尽。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美的
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发现美、追
求美、创造美、塑造美的人生,真可谓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四)“智”是活的教学保证。
新课标明确指出“以学
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活”字教学就得使课堂不再是教
师的一统天下,而应把学生推上主人公的宝座。
教师在整个
教学过程中是“导演”而不是“主角”,而且还得根据“主体”发挥情况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这就对教者提出了更高
要求,尤其需要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非凡的应变能力。
一
是要熟悉《课标》,对目标要求把握好;二是要钻研教材,
对知识点胸有成竹;三是要了解学生,对施教对象了如指掌;再就是要讲究教学艺术,设法占“制高点”,找“诱发点”,抓“发散点”。
或精心启发,或耐心等待。
具体讲:一是引
导,主要是激发“情感场”;二是指导,主要是指导学习方法;三是启导,主要是启开思路;四是疏导,主要是疏导难
点。
看上去如行云流水,实际上匠心独运。
三、“活”字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多功能”合作法。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
也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
高效率
的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语文教师在授课
程序设计方面要兼顾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要“全频道”式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
充分考虑“听、说、读、写”的最优化组合及识记、理解、应用、分
析、综合、评价的相穿插。
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
的兴奋状态,保证全神贯注而又轻松愉快地上好每一节语文
课,真正在主战场上打好提高学习效率的攻坚战。
(二)“现场办公”作文法。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
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学生常常为作文犯难,教
师每每为批改发愁,真可谓谈“文”色变。
每周一作文固然
重要,但一周后(甚至更长时间)的讲评却已时过境迁,激情
冷却,效果欠佳。
所谓“现场办公”是指当堂出题、当堂指
导、当堂训练、当堂批改、当堂讲评的口头作文训练方法,
其好处是:容量大,一般一次可训练几道题;周期短,体现
了“短、平、快”的节奏特色;兴致浓,人人参与,气氛热
烈,引进竞争机制;费力少,教学双方一般都可当堂清,不
留后遗症。
方法上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刚开始选题难度
可低些,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有得说,并帮助他们消除顾
虑,激发说的欲望,强调重在参与。
亦可采用“示范下水”、
启发鼓励、树典型模仿、因材施教指导、集思广益帮助等办
法,并相互交流说话技艺,逐步养成”出口成章”的说话习
惯和能力。
“入门”后可开展说话竞赛,如即兴说、论辩、
演讲、求异等,还可以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拟提纲,再扬
长去短,修改成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实践证明此法效
果顿佳。
(三)问题情境创设法。
书是靠学生自己去读懂的,教
会学生读书可受用一辈子,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个例子而
已。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以启发式教学为例,不
少教师仍止步于“我问你答,我启你发”的浅层次上,结果
学生的主动性、求异性都受到伤害。
我们不妨大胆尝试,以
学生为中心,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先想、多想。
教师给学生引
路架桥,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过桥。
方法上,可让学生互问互
答,取长补短,或改由学生问老师,共同切磋。
教师以参与
者身份融入到学生中,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便于拨动学生心
弦,点燃好奇之火;扫除障碍,解开症结,指点柳暗花明处;矫治思维“盲点”,拨正思维歧途,师生都进入“积极思维
的王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曙英;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新课程学习,2011年第7期;
[2]赵光波,邱桂珍;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学周刊,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