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认识机器人【教材分析】本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6年级)》教材“机器人”单元中的第1课,从结构上承领整个机器人单元的教学内容,从内容安排上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实体机器人,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保持在虚拟编程机器人的初步印象上。
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机器人的历史、来源、分类和发展4个方向,并借助实物、图片等素材工具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
【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初步了解机器人的概念。
(2)可以找出生活中的机器人。
(3)能够描绘出生活中机器人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了解机器人的历史和分类。
(2)掌握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新科技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4. 行为与创新考虑机器人课堂教学的现代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发展性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机器人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难点:机器人的一般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演示教学法、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控制软件、实体机器人。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授课环节中,渗透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依托于此种形式,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过于重视结果,部分完成任务较快的学生就去替别人完成任务,使得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自主完成练习。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的预设不够。
经过与教研员的讨论,可以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如给这样的组在评价软件中扣除一定的分数或加分减半,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不依赖其他人。
第2课机器人传动【教材分析】传动是机器人运动的方式,机器人是依靠齿轮进行传动的。
教材在该部分的内容中,第一次涉及机械结构的问题,教师应在实例中让学生体验到传动的概念,建立有关的知识背景。
【学情分析】在学习了第一课后,学生初步建立起了对机器人的概念,在传动的讲解中,注重不同类型的传动的区别,帮助学生在实例中区分不同传动的优势和应用场合。
将感性体验建立在理性理解的基础之上,帮助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体验。
【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识与技能(1)学习皮带传动和齿轮传动。
(2)掌握传动在机器人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机械传动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2)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可以通过实际应用情况判断传动的类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皮带传动的学习,加强对机器人机械结构基本原理的理解。
4. 行为与创新引导学生“看中学”“看中想”“看后思”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传动的基本原理。
难点:不同类别的传动的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法、主题活动。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主题活动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提出问题播放CAI《FLASH缝纫机》(介绍缝纫机的变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机器吗?生:回答问题。
师:你们知道这个机器是用来干什么的吗?生:猜想缝纫机的作用。
师:其实,我们身上的衣服,就是通过缝纫机一针一线编织成的,它的运动方式就叫做“传动”。
不仅仅是缝纫机上用到传动,在机器人的运动中,采用的也是传动的方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机器人传动”。
(板书课题)初次面对机械结构的知识,学习者难免会感到陌生,本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从感性经验的角度理解什么是传动。
小组协作合作探究“认识皮带传动”师:皮带传动是通过主动轮和从动轮相互配合,并通过皮带进行动力的传递,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基本原理。
生:通过观察课件,领会主动轮和从动轮的传动方式。
认识皮带传动的概念。
皮带小实验设置一组小实验,感受皮带传动的过程。
动手试一试,利用两个瓶盖和一根牛皮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皮带传【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四个任务。
通过复习——探究——归纳——应用——评价几个环节,以练习代讲授、促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操作技能。
使学生认为是在“用”传动,不是在“学”传动。
本节课采用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依据新课程理念,笔者运用了演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让学生完成一幅小作品,通过皮带实验去掌握操作技能。
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成笔者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3课机器人平台【教材分析】本课是机器人部分理论概述到实践操作的过渡性环节,学生在本课中将尝试自主练习学生机器人平台的操作,进而学习机器人运动以及实践过程,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这一突出的特点,以帮助学生适应平台软件的使用为核心,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工作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需注重理论部分的讲解,为今后进入更多的实践环节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1.知识与技能(1)能够认识机器人平台软件的界面。
(2)能够掌握平台的一般使用方法。
(3)了解图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流程图,明白编程的过程;(2)通过简单编程,了解平台的使用流程;(3)掌握学生机器人一般运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尝试使用软件进行编程。
(2)培养学生对实体机器人的学习兴趣。
(3)促进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
4.行为与创新(1)激发学习热情,勇于尝试;(2)让学生在编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机器人平台的使用方法。
难点:用图标来表示的运动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法、主题活动。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主题活动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在新授环节和实验设置的环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内容环环相扣,实施过程中比较有效,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寻找盲点,教师顺势给出盲点的概念。
紧接着,学生充分地触摸并感受盲点,建立手指与盲点的对应关系。
然后用盲点准确定位基本键。
教师及时的归纳总结,让学生顺利建构了关于基本键位和基本键的知识。
第4课机器人行走【教材分析】本课是机器人具体实践操作阶段的实验课。
本节课主要安排的是机器人行走的程序编写和运行,具体包括前进、转弯、后退、停止等运动。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机器人是可以用程序来控制的,体现在学生机器人的智能性,区别于一般的电子玩具。
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机器人具体活动的操作,通过设置“直流控件”的不同参数,理解机器人行走的过程。
【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尝试用程序控制学生机器人进行较为复杂的运动,因此,本课是后面章节学习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学生机器人中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2)能够掌握机器人前进、后退、停止的程序。
(3)能够下载程序,并运行机器人。
2. 过程与方法掌握机器人编写程序、运行机器人、调试程序的一般步骤。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团队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4. 行为与创新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在合作中发现机器人的奥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机器人行走的程序。
难点:“延时”控件与直流电机的配合。
【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法、主题活动。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主题活动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反思】这是两节以实践实验为主的教学常规课,在教学过程中,为增加学生的自主时间,尽可能少地对全体学生机的控制。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展示同学们能够理解的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展示了两个具体的要求来介绍实验内容,让学生得到平台使用的感性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连续的两个课时,让学生完成一个相对比较“大”的任务,顺利引出若干小任务,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经过学生示范,自己尝试,把碰到的问题一一列出来,然后就每一个问题展开小组集体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比较合理。
第5课机器人传感器【教材分析】本课承接前面部分的学习,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操作中。
在本课的学习中,从传感器的测光值这一具体操作入手,让学生领会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和具体作用。
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应能够在实践层面理解知识,并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是整个“机器人”单元的第5课,本课的设计也具有综合性,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应采用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形式。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了前面内容的学习,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编程基础,可以理解部分语句。
此时,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适合的传感器控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更多的感性体验。
【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识与技能(1)能够了解传感器的概念。
(2)能够掌握用传感器测光值的过程。
(3)了解传感器在机器人中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测光值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
4. 行为与创新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新科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传感器是如何在机器人上发挥作用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法、主题活动。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主题活动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在新授阶段,学生所运用的操作技能都是自身已有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内外界知识暂时处于平衡状态。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实践的设计较为有效,当学生通过实践突破了教学重点,并运用这一技能制作出更复杂和有趣的效果时,内外界知识达到了平衡。
这时教师设置编程的任务,再次引发学生认知的需要,为后面较为复杂的沿线走程序埋下了伏笔。
第6课机器人循光【教材分析】在学生机器人中,红外传感器是重要的传感器之一,它的参数设置也为机器人沿线等活动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课属于承上启下的基础课程。
在知识结构上介于简单程序和较为复杂的程序(如条件循环语句等)之间,需要教师细化教学内容,并帮助部分学生理解这个程序的流程。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能够执行基本的机器人命令了。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需要提供较为活跃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体验。
【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体验单分支结构语句的含义。
(3)能够在机器人平台中编写机器人循光运动的程序。
2. 过程与方法(1)依据流程图进行程序设计,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逻辑思维的培养;(2)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并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前提进行点拨与启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规范的机器人运动编程步骤;(2)激发学生的多选择性的创新思维能力。